物业管理行业的老总们分几类?

物业百晓生 2011-12-21 08:30

和其他行业的老总一样,物管行业的老总也充满某种天然的多样性,传统一点的分类法,大致有以下类型:

第一种,官员型。

这类老板的突出特点是上面还有一个更大的集团决策团队,由于集团特别强调步伐统一,其业务开展更多属于职能推进而非战略推进,所以前后左右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决策比较谨慎,其行事习惯更接近于政府官员。

官员型老板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普遍的一个景观,在物业管理行业,国有、民营、外资各种性质的企业中,你看不到官员型老板一定归属于某种类型企业的定律,只不过较多地见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官员并不代表刻板,它只是代表一种行事习惯。比如,官员型老板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思维方式,可以简单总结为:1)先宏观、后微观。这要感谢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教育环境以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习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士人的梦想,逐级拔高,但其实对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而言,在具体行为方式上却是逆向的,即越是做小事,越是拿出一种做大事的视野和境界,越是微不足道,越是拿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概,似乎生命的意义最终要归属于某种洪流和气概,否则就缺乏意义,就显得卑微;2)先政治、后经济。政治是第一位的,经济退居其次,政治上有见解远比经济上有主张更高明、更智慧,政治上获得肯定比经济上获利更应该值得骄傲;3)先稳定、后发展。稳定是发展之源,绝对应该摆在第一位,所以在官员型老板的眼中,国企老总希望任内圆满,民企老总希望持续经营,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根基。官员型老总的决策谨慎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上级、内部或者董事会不断改革的呼声,很多官员型风格比较重的老总也面临自我调整,于是雷厉风行者、简单粗暴者也不乏其人。此类老板手下的员工对其评价也出现了较大分歧,支持者会说这是一种敢想敢干敢负责的精神,恼怒者则认为官员型老板的忽然转变是有心无力,专业性不够却必须坚守在岗,多重压力导致其情绪多变,类似更年期发作,行事粗暴,决策不连贯,在这样的环境下,决策者和执行者都面临长期的不适应和不愉快,对于物业管理这一服务行业而言,后一种决策者和执行者组成的团队面临的未来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种,技术型。

这类老板的突出特点是,遇到事情习惯不习惯的就要撸袖管,特别喜好自己往前冲,他们往往从第一线成长起来,熟悉运营、熟悉一线运作,骨子里比较实干、偏好技术,对于一线经理能力不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特别喜好把他们晾在一边,教导一番。

这类老板我们能看到例子,但不多。为什么不多呢?因为能从一线员工成长为企业老板的人非常少,特别是对于物业管理行业而言,如果有人去做调研,将会发现,有军队背景、政府背景或者其他行业背景的人在转型期内逐步成为物业企业老板的是主流,而依托自主创业和通过一线操作以及内部晋升成为老板的人非常稀少,而技术型老板恰恰是指那些在物业管理的专业操作性方面始终如一地关注一线运作的老板。他们从某个专业条线逐步成长为管理层以至于经营层、决策层,有操作实践的偏好,行事务实,对一线的运作特别看重,但对企业的整体运作、媒体公关、品牌塑造就可能稍有欠缺,因为实践的偏好和一线的经验非常可能让管理者形成“撸袖子”的习惯,直接插手他们认为有缺陷的一线运营管理。这种“插手”不是不想授权,而是对于一线经理的不完全信任,或者对于一线操作的高标准期待,对人的不信任和对事的高要求这是一对矛盾。要想让技术型老板转型为真正的经营者,除了其本身必须寻求转变之外,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用人、育人及考核机制,即老板必须将视野从一线的繁杂操作中解放出来,关注一线经理的培养和考核,否则,一个人的技术领先不等于团队管理的持续有效,弄不好,“强将手下尽弱兵”。

第三种,学者型。

这类老板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理论思考,爱好研究,喜欢自己身边围拢一群理论研究队伍,物业标准、物业规范、个人着述是他们的天然爱好。他们思维缜密,更看重行为背后的经验教训总结,更看重经验提升,更看重理论建树所产生的行业影响力、个人影响力和知识原创性。

这类学者型领导适合成为行业协会的重要成员或者行业发展的积极力量,也是行业协会或者媒体比较喜欢倚重的角色。现在的学者型老板身处产业界,在经验教训总结上比专业领域的教授、学者还要深一些。对我们物业管理行业而言,有很多老总喜欢和学校、协会或者媒体进行广泛交往,甚至有些还兼职担任部分院校的课程讲授,使自身的学者型形象更加饱满。学者这一身份在产(产业)、学(学术)、官(政府)三个领域内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产业界他更看重学者身份对于内外经营的附加值,在学术界他更看重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在政治上他更看重学术研究的智囊作用以及学术研究对个人影响力的提升价值。这种区别也决定了在物业管理行业,学者型老总们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视,如发表、出版相关标准及着述,除了自我偏好等因素之外,或许也是希望以理论研究为载体希望打通产、学、官的现实边际,这对自身职业规划、对企业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

第四种,艺术型。

这类老板的共同特点是追求完美,而且比较自信,公关能力超强,协调技巧高超,对管理的理解,艺术多于科学,所以对自身的掌控能力比较自信,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掌控力和判断力往往具有先天性,不太受人影响,而其对内部职能负责人的理解,更多地是限于将他们理解成灭火队员,而非专业领域的管理者。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寄情于某些特别的爱好,并由爱好为媒介去不断扩大社会交往面。

艺术型老总属于魅力型老板,在不同的行业中都可以看到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喜欢交往,喜欢在交往中把握机会,看似无目的,其实处处都在留意机会。他们是生活与工作最不可能严格区分的一个群体,正是由于对外交往的偏好、对外公关的自信,“特会来事”,很容易成为一个又一个圈子里的明星。这种不以专业能力为定位,而以企业发展环境塑造、内部环境塑造为己任的使命感,促使这一类老板大部分时候眼光都是对外的,不太喜欢对内,即使对内也是因为“灭火”不得不沉陷进去,其大部分精力还是喜欢放在对外的交往中,更不会把自己捆绑在一线的某项问题的困扰中。往往是通过外部交往、交际,从外部大环境的讯息中了解需求,进而去比照内部资源是否能够提供。甚至,这种类型的老板连个人爱好都会洋溢着一种精明和智慧,比如加入很多不同爱好的民间团体,进而认识更广大的群体,而生意就是在不知不觉的相识、相知、相互帮忙中产生的。

以上四种类型,也许各行各业都有,而且还都比较正面,至于什么是反面角色,生活中不存在导演,所以我们无法去设定,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大戏,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自己的生命意志或者使命,而无论你如何去划分类型,都不能忽略一点:老板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优点有弱点的“信念打工者”。他们讨厌别人对其脸谱化,这就好比艺术领域,越是大牌导演越讨厌观众认为其只会拍一种风格的电影,那等于说自己能力有限、生命枯竭,这就是为什么大牌导演不断变脸的原因所在。当老板在员工眼中被脸谱化之后,第一,只能说明企业的掌舵者已经稳定在某个既定的经营理念或者经营秩序中,不需要在反复折腾中寻找定位;第二,该脸谱是个人品牌、个人影响力的一部分,有益于实施经营管理,我们把它简称为“有性格”也可以。但其实从内心讲,没人喜欢被脸谱化,因为被脸谱化往往意味着不需要创新了,人生完结了,而这和企业家追求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往往是相悖的,当然话又说回来,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有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不是所有的老板在事业的每个阶段都刻意要求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商业社会真正的软实力,对社会的贡献善莫大焉。对真正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而言,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多面人、多面手,这是人的自由天性和内在秉性所决定的,只不过企业家或者俗称的老板更容易实现它,更容易把现实与理想嫁接在一起。所谓“多面人”,本质讲就是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不一定是刻意的媒体包装,也可能是在阶段性的事业努力中,不断地寻求“华丽转身”的机会,无论华丽不华丽,都要玩转身,这是商业环境中企业家一再遵从的运动定律,这种定律对每一个职业人都是启示,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你天生就是你自己的老板”。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