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物业管理的未来

现代物业杂志 2016-11-29 11:36

回溯十年,一个个房地产巨人崛起的身后,大体量、高密度、快速度的物业集群不断涌现,物业管理企业或者打着其他旗号的类物业管理企业如影随形,哪里出现大物业,哪里就立即诞生大物管公司,这就给行业和全社会带来一个假象,似乎物业管理企业可以突然变得空前强大,实力从天而降。

在垄断行业中这个现象尤其明显。银行、石油、烟草、电力、航空、铁路……事实上不仅已经很难找到职业经理人,甚至连外聘一个管理者都越来越罕见。曾经有人试图为其正名,解释说上世纪末这些企业之所以还能外聘经理人而今天已经“独立”,恰好是物业管理已经在它们中间成熟。但很多地方的所见所闻,却是每上一个新的项目便有一个新的公司和一群新的经理,在广大的物业管理欠发达和落后地区,有些经理的专业履历不足三五年甚至才入行。有“国字号”背景的事业单位也大抵如此。医院、大学、政府服务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等,特别在那些一落地就能大把花钱的项目上,越来越惯用的手法是找一家名声在外的专业机构冠名顾问,再走一遍谁也无所谓去相信的招投标程序,一个“做大做强”的新项目和新公司就诞生了。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物业管理同样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尤其是知识换代、技术升级、科技革新所带来的整体向好。在那些需要“啃硬骨头”的老旧住宅小区、问题小区当中,也有不少公司至少在以真正的专业精神捍卫自己的利益和荣誉。但是同样不能回避的现实也显示出,相较前期而言,行业改革开放的精神不进反退,体制性的障碍越来越限制行业的发展。

就一个经济体而言,开放的起点和根本是市场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市场开放的幅度和深度,对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反之,不管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消极、落后甚至引发矛盾导致冲突和战争,也首先是因为市场的狭窄、受阻和自闭封锁。作为社会发展的范例和政策检验的样本,大行业手中的大项目大物业,首先是国家和全民所有的物业资产,因而更具有职业道德、经营绩效、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项因素的示范效应。而在这些大行业、大项目、大物业当中,门户越来越窄,门槛越来越低,通道越来越暗,决策越换越频,企业管理经营的主动权越来越取决于距离权力中心和资源中心的远近,而不是对市场的把控和专业技术的掌握。

在小项目小物业当中,例如大量中小企业、没有开发公司或主业行业支撑的独立企业和民营企业,类似的情况也并非少见,但是它们的企业行为通常是防御性和被动性的,它们是保守体制的受害人而非拥护人;它们虽然也会蜷缩着打小算盘,很多时候却是因为头顶一个巨大而无形的体制天网,脱身不能,摆脱无力,跻身无门;它们独自在门户越来越窄机会越来越少的市场中拼杀,还得独自承受钻营取巧“扰乱市场”的恶评。

这一切,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何等相似!然而,民心与舆论却又恍如隔世。那是一个没有人想该不该改而只想着要怎么样改的年代,一个以“下海”为勇,以改革为荣的年代,也是一个推崇创新不怕失败的年代。今天的我们如果坐享改革红利不思进取,任由市场和技术主导型的进取体制向权力和资源主导型的保守体制让渡,势必资本霸道,人才委琐,权力通吃,市场凋敝的不堪状况就会上演。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2年第12期/总第243期)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