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开元物业在萧山 2017-01-25 16:47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的由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中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热闹的春节里,不仅要走访好友,还有各种不一样的习俗,比如扫尘;贴春联;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等。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扫尘吧,扫尘是春节里至关重要的一条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年快将近春节的时候,家里总要搞一次大扫除,把家里的里里外外都要擦一遍,吃年夜饭的那天我们都会把自己洗的干干静静正月初一换上新衣服,贴春联呢又是件很艺术的事情,古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时候总会请一些德高望重或者有地位有文采的人来写春联。时代在慢慢进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写春联了,现在更多见的是在小摊上卖的大批印刷出来颜色鲜亮的春联。过年贴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习俗之一;有人说年画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因为工业文明的到来使得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成的廉价又繁丽的画铺天盖地而来,没人在珍惜这些精工细作的美了。就是批量生成,现在的审美意趣也一般,大都很少家中挂画。记得小时候家里是工业打印的纸质园林横轴,上部还配有凭栏十里枳荷香等句,还有仙鹤图,真是美。小时候,我就对充满乡土民情和时代特色的年画钟爱不已,过年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上几幅年画,布置在堂屋的墙壁上。“穿新衣戴新帽,贴上年画新年到”,这些儿歌般的童谣,给那美好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如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年画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生活,但记忆不会远离。近20年来,我倾心收藏了一部分具有时代特色的年画,它们是那个年代的物证,也勾起往昔的回忆。在宋朝守岁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大人睡觉小孩守岁”,他们从不把理由告诉孩子,只是三百年如一日地坚持向孩子传播一条民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这句话话粗理不粗却带有一丝丝温情。咱们中国人到了重大节日喜欢放鞭炮,特别到了除夕,更是鞭炮齐鸣,天地间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嘈杂的爆炸声无孔不入。记得《武林旧事》云:“至除夕,……夜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貞彻夜。”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并用大盆满贮炭火,火光映红夜空,鞭炮响彻霄汉。鞭炮古称,是因为在鞭炮尚未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确实用火烧竹,使竹子爆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金鸡唤出扶桑日,锦犬迎来大地春。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鸡年发大财!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