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融资额公布普遍造假
创业板、新三板、O2O、IPO……这些可谓是当今中国最“吸睛”的词汇。但不管是什么板、什么欧,吹得太快太大太吸睛,通常都逃不脱“泡沫”的宿命。
据《腾讯科技》报道,夸大虚报融资金额,正成为创投圈公开的潜规则,并在外界不痛不痒的批评声中愈演愈烈。
诸多创业者承认“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会虚报融资,人民币变美元,融资金额乘以3倍5倍太平常,甚至乘以10倍的都大有人在,而把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变成一次性融资更是普遍做法”。
多位投资圈人士则声称,国内科技公司中实际融资额能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少之又少,A轮融资真达到1亿人民币的公司2015年也很难超过15家——事实上,据腾讯科技统计,2015年,有报道称A轮融资达到1亿人民币或者2,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公司,便超过60家,其中有多家甚至连投资方都没有公布。
房司令CEO吴超说,目前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会虚报融资额,三五倍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很多公司会在真实融资额的基础上直接乘以10倍。
“融资金额数字后面多加一个零,把单位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或者直接夸大三五倍,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位要求匿名的投资人表示。
“如果一个看起来不是特别优质的项目融到了比较好的价格,基本都是有水分的。”志成资本创始人邓海韬直言。
这一说法得到部分其他创业者的证实。另一悲观的结论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在公布融资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虚报。深圳创东方投资总监李享则强调,O2O市场、智能硬件领域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估值泡沫比较普遍,媒体曝出的离谱融资金额“仅供参考”。
梅花资本合伙人张筱燕说,创业公司A轮融资基本都在3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左右,达到1亿人民币的公司比较少见。有匿名投资人向腾讯科技声称,2015年到目前为止,A轮真实融资超过1亿人民币的公司不会超过15家。
拉手网、大众点评先后宣布获得超1亿美元融资时,大众点评网CEO张涛也曾向媒体炮轰,称不久前某团购网站对外宣布获得1.1亿美元融资实为注水后的“忽悠”数字,真正的融资金额大约是5,000万美元。
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说:“融资构成很复杂,除了现金投资之外,还涉及资源作价、债转股、股权激励等不同的融资条约,而且投资到账形式也有很多种,外界很难确切地知道真实融资额。即便是财报披露,也只是披露了现金而已,资源作价等其他方面依旧是未知状态。”
该报道亦说明:即便有些经过严格审计公布的财报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资金数据,但对于那些已经上市公司而言,通过虚报融资已得到甜头,在这个阶段虚报融资被曝光,对公司发展已无大的影响。创业者虚报融资所得和所付出代价实在是不成比例,先行者尝到了甜头,却没有付出代价,自然跟随者众多,最后成为普遍现象。
比较知名的案例是窝窝团,招股书曝光的融资额是此前公布数据的四分之一。此前有《铅笔道》和“X教授”等媒体通过梳理上市公司财报的方式,发现了不少虚假融资或者融资有争议的案例,涵盖了360、迅雷、京东、陌陌、唯品会、YY等众多知名度较高的互联网企业。
腾讯科技还整理了部分互联网企业上市披露文件与历史融资额数据差异,见表1。
在对业内诸多投资者、创业者进行访问并对部分企业的融资数据进行历史对比后,该报道指出:
目前的困难在于,对于外界而言,要想掌握创业公司融资造假的证据困难重重。在当下的浮夸环境和风气中,所有创业者、投资人都已裹挟其中,身不由己。很多创业者坦言,自身或多或少存在虚报金额的行为,但他们显然不会愿意提供详细数据和证据,而相关投资方,也完全没有“大义灭亲”的动机。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将融资造假描述为“行业内的一种新默契”,表示:“中国商业文明真要达到实话实说、形成人人恪守的底线,还得要若干年。”2015年2月,徐小平便曾发起倡议,抵制创业公司虚报融资。不过,快货CEO潘先林却向腾讯科技表示:“虚报融资额的事件还是不断上演,甚至徐小平自己投资的某物流公司都没有遵守这个倡议。”
在保密协议的保护伞下,查证创业公司造假非常困难。但是涉及上亿规模的融资额,依旧是行业的一个坎,往往可以从数据和估值惯例等方面,判断一家公司融资是否存在水分。
一位匿名投资人士向腾讯科技强调,80%以上的投资机构在投了新项目后,会希望存在部分融资水分,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加大知名度,另一方面有利于下一轮融资时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对创业公司融资虚报现象三缄其口。
造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有利于打压竞争对手。该报道引用青山资本合伙人张野的话说:“虚报融资已经变成打压竞争对手和打乱竞争对手发展节奏的重要战略手段了。”策源创投投资总监王璞则称,目前很少有融资金额是真的,VC(风险投资人)也都知道。目的无非一是骗用户,也就是做公关;二是骗竞争对手。比如同样在A轮阶段,竞争对手看到别人融了1亿,觉得自己也要这样,于是定价特别高。直到自己在市场中跑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融资金额是假的,于是开始调低自己的价格,只不过这时节奏已经被打乱,这种方法对于创业新手来说很有效。
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对此表示,融资额造假现象非常可怕,已经对创业的所有公司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说,比如你的对手对外宣称融到上千万美元,你只融到500万美元,直接导致你的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因为普通用户和员工的认知里根本就不懂这些,他们一定会理所当然地相信媒体报道,从而对公司做第一印象的判断。其次是迷惑竞争对手,一般适用于新手创业者。
礼物说创始人温城辉表示,对创业者而言,报一个比较高的数字,对竞争对象来说,如果对外报的投资额比较少,就会被认为实力不够。投资方虽然知道实际投资金额,但是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融资造假成为普遍现象的政策漏洞在于,创业融资披露缺乏有效监管。媒体难以对融资额度、销售业绩进行核实,国家对创业企业的信息披露也没有规定。
对于如何判断一家公司融资金额的真实性,一位公司创始人表示,这几年创业见一圈VC,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标准:目前在A轮,如果项目并不是有着非常可观的收入,只处于打开市场的阶段,那么几乎所有的知名VC的投资额度在300万美元内。300万美元貌似是绝大多数VC一个比较好做决定的金额,超过这个金额内部的决策就变得复杂和谨慎。个别非常有钱的VC且刚好要布局某领域时,在A轮能投到500万~600万美元,如果投天使轮的机构跟投,项目公司可以拿到500万~800万美元的金额,极个别且一般还得是创始人是大佬的情况下在A轮才有可能拿到1,000万美元级别(但这非常少见)。
报道在最后指出:不过,当虚报融资发展到公开潜规则的时候,虚报融资所带来的好处已经远不如从前。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动荡,风险蔓延或将逐渐逼出创投领域的融资泡沫。创业公司此前通过虚报融资把自己的估值拔高到夸张地步,但在融资趋紧、投资人愈加谨慎的趋势下,如果公司本身业务和产品不够过硬的话,恐怕很难再找到下一轮融资。资本冷却阶段,那些在创业阶段,由于融资协议的保密性,虚报融资的创业公司几乎不用担心谎言被赤裸裸地揭穿。但是发展到上市阶段,尤其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IPO招股书披露的真实融资数据,往往就是“国王的新衣”被揭开的时候。
《创业邦》同样也聚焦了互联网行业造假问题,列举出融资造假、App刷榜、微博、微信刷粉丝、财务造假及数据造假五种常见的造假方式。
报道说,虚报融资额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很多创业者一般是将融资额翻3到10倍报出,将人民币报成美元,或者将估值说成融资额,或者采用比较模糊的报数方法,比如,将1,000万人民币的融资额报成数千万人民币,将百万美元说成千万美元。除了虚报融资额外,还有一些创业者借助媒体故意散布莫须有的融资信息或并购信息造势。
综合来看,创业者虚报融资额,有多方面原因:1、给媒体宣传提供爆料点,借势营销;2、给竞争对手制造压力;3、给投资机构的LP看;4、投资机构默许虚报数目,借机提高品牌知名度。由于创始团队和投资人都有签订保密协议,所以短期来看,如果公司不上市进行财报披露,谎报的投资额度很难被揭穿,“造假”几乎等于零风险、零成本。大家谎报数目的最终结果可能逼迫竞争对手变本加厉,攀比着虚报融资额度,在势头上压倒对方。
在财务造假方面,IPO之前,企业会计信息被“注水”是常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早已不是新鲜事,每年都有诸多企业被曝光。还有业内人士曾直言不讳抨击创业板,称造假与造富齐飞。创业板开启4年间,超过10家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
尽管不少上市公司造假金额巨大,但监管部门多数只是从轻处罚。拿2014年被曝光的新中基公司来说,连续6年通过设立隐形空壳公司虚构业务等方式,累计虚增净利润2.2亿元。尽管造假严重,但只被证监会罚款40万元。这样的处罚并不能根治上市公司违规造假的乱象。该退市的没退市,也未被严惩,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被严重践踏。
除此之外,处于监管部门监管之外的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财务造假现象也非常多,包含粉饰财务报表、转移企业利润、将融资挪为私用、签订虚假销售合同、过度包装企业成长性等。造假目的,除了为获取融资外,也可能为骗取政府优惠政策,或欺瞒合作伙伴等。
(摘录、编辑自腾讯科技、创业邦)
-
深圳福田区住宅小区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化手册培训资料 43543
-
疫情之下,决定你生活水平的不是房子,而是物业!业内关注 43000
-
“职业物闹”,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物业要警惕、政府要重视、公安要严打!业内关注 140969
-
热议中的冷思考——关于物业服务价格松绑的几点看法业界评论 36971
-
沈建忠:为“标准建设年”定基调专家访谈 44605
-
物业管理行业未来的三个基本判断业界评论 120734
-
保姆纵火案遇难家属起诉绿城物业和消防 杭州中院正式受理业内关注 61400
-
新修订《安庆市物业管理办法》亮点解读政策解读 30388
-
池州市引入仲裁机制破解物业收费难业内关注 25381
-
未按时交存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深圳59家物业企业上“黑榜”业内关注 2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