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人“生活圈”审视养老社区建设

现代物业杂志 2016-07-21 17:09

管轶群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定期会评出全美优秀养老社区项目,对所有参赛项目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的所有关健词,主要集中在对老人的生活和社交需求的关注,而对硬件设施的介绍非常少。

同时,从德国养老机构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见,德国的养老机构也是一个不断居家化、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或者说养老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现在养老社区发展的方向都在围绕“生活圈”这个概念做升级换代。

一、关于老人生活圈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先讨论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第一,养老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业类型,与其他的物业相比有什么特点?

像酒店?像医院?也有人说它就是住宅,甚至有人说它好比是监狱。各自理解的不同,也让不同的养老社区呈现了不同的状态。

我认为养老社区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点:单一客户、全面服务、长期居住。客户的单一性要求我们要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即适老化设计。全面服务指涵盖了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我们的配套设施提出了特殊要求。长期居住决定了它的本体是一种居住型物业,所以居家化、社区化的打造,应该是养老社区的主流。而养老社区的本质就是通过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建立老人的生活圈。

第二,搬进养老社区对老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难道是一次简单的搬家行为吗?老人的家也许能够搬,但社交网络却很难搬走。所以对老人来说,需要在养老社区里重新建立生活圈,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

第三,老人为什么要搬进养老社区?相信现在许多进入养老院的老人都是“被动”迁入的,不外乎身体原因、家庭原因等等。他们从主观意识上并不愿意搬,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生活圈重建”的问题。说白了,对于在养老社区里重建一个满意的生活圈,他们没有信心。

以上的这三个基本问题都自然地引出了生活圈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如何合理构建老人生活圈,既是开展养老项目社区的出发点,也是项目持续运营的重要关注点。

接下来说几个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关于无障碍设计与适老化设计。我一直认为无障碍设计的本质是提供老人行动自由的可能性,它决定了老人生活圈在空间意义上的大小。

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规划养老社区的无障碍流线和无障碍设施呢?提几点我认为很重要,同时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连续的无障碍设计

这也是美国在他们的建筑设计法规里面非常重要的核心的一条,即打造连续(continuous)通畅(unobstructed)的无障碍流线(Accessibleroute)。通过这条流线,连接老人几大空间上的生活圈:套内生活空间,楼公共活动空间,社区活动中心和户外活动区域。

适度的无障碍设计

对于养老社区的无障碍设计,我一直说要量力而行,我们要确定老人生活圈的边界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某一个项目里,曾经做了一个关于所有产品类型的无障碍设计跟适老化设计的措施列表,针对不同产品我们提出的解决策略都不一样。这里会直接涉及它的成本问题,也会涉及到老人在使用上面的一个习惯问题。

无障碍设计的多样性。

手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区域无障碍设计的程度不一样,手法上我把它分成了显、隐和加三种。

无障碍设施途径的多样性。就是在老人空间里,特别是指示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他进行多感官渠道的提示。

二、关于养老社区配套的问题。

无数的朋友问我,养老社区到底要配什么,到底配多少比例的配套设施比较合适?我经常回答是如果有人说养老设施配10%合适,或30%合适,那肯定是在忽悠你,因为每个项目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看。今天我还是想讲一讲总的原则性问题。

无障碍设计跟适老化设计,决定老人生活圈的大小。那么,社区配套则决定了老人生活圈的丰富程度。

这里我提三点,也是我认为重要,恰恰又是容易被忽视的三个点:

1.关于基本配套与多样性选择。

对于老人社区到底要配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更加重要?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多样性的选择,我会经常提到判断一个养老社区的生活圈是否丰富,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它是否提供了多样性的就餐选择。这里就涉及到我们老人到底在养老社区里面有哪些就餐的可能性,我这里总结了一下:第一在床上吃饭,第二在房间里吃饭,第三在楼面的公区吃饭,第四是在公共的餐厅或者食堂里吃饭,第五个是到室外露天吃饭,第六个当然是到社区外面吃饭。

有人会问,老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就餐可能性。但是我想说的是,因为第一,里面住着不同类型的老人,有的喜欢静,有的喜欢动。第二,我们不能剥夺老人选择他喜欢某一种就餐形式的可能性。

提供多样性的就餐选择,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评价一个良好养老设施里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2.关于配套的适度性与功能复合。

从持续运营的角度来看,过大的公共配套设施面积会导致非常巨大的成本陷阱。而且基本没有挽回或者改变的可能性。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功能复合的问题。需要纠正的误区是:每一个服务功能不一定对应一个空间场所。许多功能空间都是可以多功能的,比如餐厅与多功能厅甚至与棋牌室或阅览区的结合

3.特色配套与项目定位。

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配套,我还想谈谈关于配套的特色性。随着我国养老社区建设的发展,产业的逐步细分,养老社区产品的定位也会逐步细分。每个养老社区的区位、客群、规模等因素直接导致项目的定位会有所区分,最大的体现就在于配套特色。

万科随园嘉树依托项目的区域大环境和项目区位的特殊性,提出“邻里式养老”的定位,强化了老人的纽带关注点,着眼于老人的强烈社交需求。许多市区的中小型照护机构则把目标锁定在了强烈照护需求的老人,强调医疗特色。接下来提到的上海颐和苑项目,利用郊区土地优势,打造特色田园景观,抓住老人喜欢户外活动的心理。这就为我们在项目配套面积的分配,核心资源优势的打造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案例分享: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

图1 项目鸟瞰图

项目概况介绍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一期为划拨公共事业用地,占地64亩,总建筑面积3.4万平米,配置养老院392床,养护院408床。养老院入住对象为生活自理的健康老人,养护院入住对象为经过评估的失能老人。社区内部设一个约2500的休闲娱乐会所,满足老人餐饮、集会、运动、休闲的活动需求。另设一个约1400平米的健康及医疗会所,为老人提供医疗及康复服务,老人可以用医保卡享受这些基本服务。社区南侧配置了一个占地140亩的生态果园,社区内部出了中央景观花园,还设了六大主题庭院和一个康复花园。项目一期已经建成,预计2015年10月开始运营,目前有50个左右的家庭已经预约。

二期工程除进一步增加床位以外,还规划了一座200张床位的老年医院,将来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营养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可以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基础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与上海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合作,为院内老人开通绿色通道。

会所主路口实景照片

会所门厅,这个门厅有意把尺度做小,也没有做两层的高,就是减少老人在空间尺度上的压迫感,营造一种老上海的低调氛围

项目亮点

1.规划设计理念:家 & 综合社区

2.无数的细节,打造安全自由的环境

3.公共活动交流空间的多样化,满足老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4.借鉴丹麦式的个性化服务

接下来我根据图片展开介绍一下:

一楼餐厅,基本都是暖色调,而且都是私人为主的状态。中间的餐盘是希望老人分享自己在生态果园里摘的果实。

一层平面图,中间是大堂,左边是小餐厅,右边是多功能厅。除了这里的餐厅,后面养护院部分还有专门的集中餐厅,同时那边也作为我们的中央厨房。

一楼多功能厅,多功能厅除老人大型集会外,也是老人社交的场所,我们也在靠墙一侧设计了很多卡座,供老人休息。这些桌椅都是活动式的,可以收到旁边的储藏室,然后就空间腾出来了。

二楼设计了中间休息厅、老人游泳和SPA区域。老人活动的区域,是相对活动性比较强的区域。

走廊可以看到刚才我提到的无障碍隐形化设计,照片的右侧有一条灯带,这其实是嵌入式的,一方面做装饰灯带,一方面做嵌入式的老人扶手,老人不方便的时候可以搀扶,或者跌倒的时候可以攀着扶手爬起来,它是L型的嵌入式。

三层平面图,三层是相对比较安静的区域,的中间是一个开放式的阅览室,左侧是办公和会议,右侧是书画。

这是当时的效果图,其实在现场的效果图我们把右侧的书架放在更低的高度,这样能够保持更加好的视觉通透性。

这张图是从每个楼面的公共设施区看到的北面餐厅区域,以及电梯厅区域。我们尽量保持了一个在视线上的通透性。

这里是公共餐厅区域,有一个开放式的厨房。

床单元的移动天轨系统及向卧室开门的卫生间

(本文转载自“知学学院微信公益讲堂”。管轶群,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合伙人,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其团队为万科、保利、绿地、金地等大型房产企业提供养老建筑设计服务,主持设计完成上海金山颐和苑老年社区,海南海阳城养老社区,万科随园嘉树护理院,保利银滩老年公寓,金地格林世界老年公寓,宁国幸福城老年社区等项目。)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