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纷纷进场 社区O2O究竟关业主什么事儿?

搜狐 2015-05-29 16:27

眼下,开口不谈创业似乎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房地产领域亦然。近期地产界辞职者中一半以上都去做社区O2O了。所谓社区O2O就是线下销售与服务通过线上推广来揽客,社区业主可以通过线上来筛选需求,在线预订、结算,甚至可以灵活地进行线上预订、线下交易,最终将商品或服务落地满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终端需求。

由于是一个新兴行业,人们对社区O2O都有过高的期望值。“社区O2O能降低物业费”、“能足不出户享受懒人生活”等等都是业主面前一张美丽的“饼”,正如一位专业人士所言,这张饼美是美,但还没有人吃到嘴里,便发现变了味道——国内首家以社区O2O上市的物业管理公司在各地被不少社区投诉,甚至发生多次维权事件,就是因为该公司将社区变成了他们的商品交易场,而物业管理服务功能几乎丧失……目前,北京尚无一家社区看到成熟的O2O模式,不是正在寻找盈利模式,就是在奔命于烈日下做社区活动,增加“用户黏度”,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做大用户量,找到盈利模式被资本看中,成功获得投资甚至上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轮的社区O2O,是一场资本的盛宴,而对业主来说,他们很可能就是实验室的“小白鼠”。

所以,越来越多的社区业主提出疑问,世界这么大,O2O这么多,跟我们业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小区业主是蛋糕

所有O2O都想咬一口

“大哥,您只要扫一扫我们的二维码,我们便免费送您一桶油或一袋洗衣粉。”

“我们有蔬菜基地、果园,可以带您的父母去采摘,您只要扫一下我们的二维码就可以报名,我们免费接送,还有午餐……”

这些听起来不错的事情就是社区O2O进入你生活的第一步。但是你知道吗,当你扫了二维码的那一瞬间,你的手机资料、家庭结构、住房状况,甚至你买过什么包、用过什么化妆品都已经公开透明了。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找到一个社区,通过免费或者低价送东西给业主,让大量业主扫码,获得业主资料信息,社区和业主越来越多,获得的业主信息也越来越多,然后就会有资本看中这个大数据,从而购买或者入资你的企业,甚至将你包装上市……

一位物业公司经理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从前年底开始,接待了大量的所谓社区O2O的“游说者”,表示只要与他们合作,社区业主将得到免费赠送的物品,物业公司也将得到额外的经营补贴,但最终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在小区架一个易拉宝,摆几张桌子,放一些免费发放的用品,吸引业主来扫二维码。结果,业主先期扫了码,后来没有后续服务,绝大多数业主最终会选择卸载之前下载的APP平台。

“我感觉业主就像一块蛋糕,所有人都想来咬一口。”该物业经理表示,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一个真正了解业主需求、物业管理公司难处,并且找到解决方案的社区O2O。

社区O2O生意经是什么?

社区O2O真正被人挂在嘴边是从前年开始的。一批诸如叮咚社区、小区管家、小区无忧、家生活等等微信、app平台层出不穷,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进社区、引数据、找风投、酝酿上市。而其中的大多数公司都号称已经有了几百万的天使投资或者一千万至三千万的a轮融资,用这样的故事去吸引物业管理公司与他们合作。

很多融到资金是真的,但能证明什么呢?

某家国外风投公司驻京代表秦小姐向北青报记者透露,他们每年都要把大把的钱用来收购,但目标太多,而且没有那么多人力去细致入微地考察,所以只要认为融资者的故事性完整、逻辑性合理、有一定的盈利模式,基本就可以投资给他们。风投公司是这么考虑的:比如有一个亿,投给10家O2O平台,其中8家都失败了,血本无归,但有两家成功了,上市估值10个亿,他们的投资回收大概有两三个亿,如此总体上是赚钱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死在沙滩上的社区O2O先驱。今年有人在北京见过一个叫叮咚社区的APP以及送货车吗?而在去年这个时候,好多社区还跑着带有标识的人和车,据了解,叮咚社区已经退出北京市场。

据知情人透露,叮咚社区当时已经获得a轮投资,但仍然是因为始终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只是拓展社区,后续服务跟不上,融资的钱烧完了,没有人再继续投资,只能转型。

而后来者们似乎仍然在这么运行,有的获得融资,到全国找1000个社区的小区物业,用尽各种方法每家先草签一个战略合作合同,根本没有业主活跃度、没有落地活动、没有商业资源,仅凭1000份合同便获得一千万的融资。所以有人将这样的风投叫做“疯投”,最终的结果就是创始人赚得盆满钵满转行,剩下一个空的app存活在手机里以及一大批曾经加载的业主忙着卸载……

社区O2O严重依赖物业管理公司

这个结论被论证是对的。

在北京唯一一家落地社区O2O——家庭云管家创始人袁曙光告诉北青报记者,社区O2O必须和物业绑定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社区业主活跃度、盈利模式的落地、物业公司盈利渠道增加的共赢局面。

没接触过物业公司的想绕开它很正常,这些人都是以互联网角度切入,以为绕开物业可以快速规模化、平台化,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物业在其中的重要性。

社区O2O最大的市场意义在于提供了互联网巨头们难以渗入的市场机遇,线下的服务部分才是互联网巨头们无法触及的地方。所以,要做社区O2O就一定要深入到线下,而深入到线下就难以绕开物业公司。

举个例子,在小区做活动,社区O2O代理的商品想进入促销并且获得业主的信息,如果绕过物业,别说进不去,即使进去了,哪个有购买能力的业主会知道你来做活动?而有物业公司配合的活动,提前一两天就在公共大堂、楼道、电梯,甚至动用社区短信平台通知业主参加活动,相比一个外来势力,业主更愿意相信哪怕跟他们有一定矛盾的物业公司。

“现在整个领域面临着一个尴尬。很多物业公司想和我们合作,但由于自身问题不得不放弃,这就是行业的悲哀。”袁曙光表示,他所说的物业自身问题就是和业主的矛盾。

比如,此前某集团物业看上了他开发的APP,但报到集团高层得到回复是:“我们旗下的社区业主和物业有矛盾,业主有了这款APP,岂不是天天在里面骂我们。”合作就此中止。

“其实,我们的物业管理软件里,包括报修、投诉都有,初衷就是将它作为一款管理服务平台免费给物业公司,但往往很多社区正是因为有这些功能而放弃。”袁曙光无奈地说。

目前,住户与物业普遍存在矛盾,这是市场因素决定的,同时也是社区活跃度的死结。物业公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很可能是终结社区O2O最直接的一刀。

第一个上市的社区O2O已被拍在沙滩上

为何大企业继续冲浪?

记者手中有一份来自深圳的信件,投诉社区O2O首家上市公司利用社区资源除了兜售商品、垄断社区商业,物业管理服务差到极点。业主说,开始该公司以低价竞得小区的管理权,他们本来认为是好事,后来才发现该公司的低物业费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把物业费放在眼里,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做生意上。

业内人士表示,该上市O2O企业因为这些负面消息损失惨重,目前除自有楼盘的物业服务之外(该公司背景是房地产公司),外接社区急剧萎缩,基本成了社区O2O的反面教材。

虽然有了反面教材,但社区O2O必须由大公司结合互联网、资本三位一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大型物业公司的圈地运动已经开始了。比如,北京万科物业接收望京几家社区,物业费直接涨价,让业主大呼意外。业主徐女士说以为大企业来了能降物业管理费呢,其实,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据房地产O2O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很多大型物业公司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并中小物业。随着社区O2O概念持续走热,物业的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有一定规模的一级资质物业公司报价在1000万~2000万,二级资质的报价在500万~800万。

一般而言,一级资质物业管理200万平方米社区,二级的在100万平方米水平算有一定规模。算算这笔账,通过收购物业的形式来进行社区O2O的扩张成本已经不低了,而且会越来越高。

龙湖集团早在三年前就开始酝酿社区O2O的运行,它基于自身上百家社区和数万物业管理人员。当时企业负责人吴亚军就认为,龙湖的物业人员不仅仅要管好社区,对社会属性也要具备,社区周边一公里的大社区服务概念要成为下一步考虑的重点。

据专家介绍,大的房产物业公司相对更有实力和魄力,自身乐于去做一些尝试。这样的公司不会贪图一时小利,而是把物业管理当成房企的下一个增长点。但专家也提醒这些房企,切勿把项目设计得大而不精,落实起来会成为“没有轮子的飞机”。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