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化不能仅仅是居住郊区化

物业百晓生 2011-12-01 08:30

目前,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步入了郊区化的进程。除了这个进程的经济条件、制约因素、对空间经济的影响及其正面效应以外,这一过程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负面主要是城市中心资源的废弃、与通勤相关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及与环境相关的生态体系的失衡等。

但是如上研究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负面影响,这就是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居住等级呈现出明确的划分,高档住宅和低档住宅格格不入。这个问题会造成或加剧社会中不同收入群体的两极对立,破坏社会的和谐。但是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人们阶层观念的结果,它是郊区化的潜在思路所致。这个思路就是把城市郊区化仅仅理解为居住郊区化,即在郊区化的过程中仅仅推进了居住的郊区化,而忽视城市生活的郊区化,于是,人们的本来是一个统一体的生活(它包含人们的工作、居住、休闲、娱乐、医疗、受教育等)被割裂开了。这一割裂,不仅直接影响者人们的当下的生活质量,还割断了不同层次的住宅进而是不同层次的收入群体之间联系的纽带,破坏了他们之间交流、融合和构建和谐的平台。所以,非常有必要把割裂的生活统一起来,构建复合式的社区。而主张把郊区优势和城市优势结合起来,主张多元化、多功能、生态、节能的新都市主义,应该成为构建复合式市区的理论基础。

一、现实背景:别墅区与动迁房区的二元分立

在中国大中城市郊区化的过程中,有两股主要的推动力量,一个是高收入群体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一个是城市改造过程中大量动拆迁的需要。前者的实现形式是“别墅”,后者的实现形式是“动迁房”。于是在许多大中城市的郊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低价低质量”的动迁房和“高价高质量”的别墅是并存的。

但是,这种“并存”并不是一种融合,而是“泾渭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那些自然条件独一无二、交通方便、并且已经凝聚起来了“人气”的地方,出现的是一片片的别墅区,而在没有特殊的自然优势、交通条件一般、并且没有“人气”的地方,出现的是大规模的、清一色的“动迁房”。

别墅区和动迁房的“二元式”的划分,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批评的地方。但是我们需要对之进行一下追问。我们先问一下:为什么动迁房会放在郊区?为什么“别墅区”也放在郊区?这一问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动迁房之所以放在郊区的原因是由于郊区的土地价格相对较低,从而为降低建造成本提供可能。别墅区之所以放在郊区的原因是由于郊区具有良好的市区内不具备的自然条件,这为满足别墅区对环境的高要求提供了可能。由此我们也看出了郊区的两大优势,就是为优秀的自然条件和较低的土地价格。于是我们就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土地价格低来降低建造成本,同时又能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来提高住宅的质量,从而在郊区建设成“低价格、高质量”的住宅?

如果这个答案的回答是肯定的,就是郊区的条件已经为建设“低价格、高质量”的住宅提供可能的话,那么我们这种高档与低档的严格划分就是一种效率损失。也就是说,它使别墅区的消费者承受了更高的价格,而使动迁区的居民要接受一种质量低下的住宅。

同时,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动迁户不再是几年前所理解的收入水平低的居民,而是收入水平中等乃至上等的居民。对这类居民来说,他们的搬迁的期望不再是从“棚户区”倒“动迁房”的改善。于是,当他们搬迁的时候,他们将面临着一个二难选择:对面“动迁房”,他们不愿意选择,因为质量太低;对于“别墅”,他们无法选择,因为他们的经济实力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了,那么他们要么就是带着不满住进“动迁房”,要么是带着不堪承受的压力而住进“别墅”。

此外,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范围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人将走出市区来到郊区来居住。在其中可定有大量中等收入的人,那么当他们走到郊区的时候,面对大片的“动迁房”和“别墅”,他们同样面临着像上面那类居民一样的二难选择。

于是,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别墅”与“动迁房”的二元划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思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1、“别墅”与“动迁房”的二元分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是什么?

二、问题所在:完整的生活被割裂

居住在“城市”中毫无疑问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居住发展的第一阶段。但是城市具备的居多问题使诸多优势的郊区成为人们心中的最佳居所。于是,从二战后一直倒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郊区化的浪潮,这实际上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居住发展的第二阶段。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现,住宅郊区化产生了许多始料不及的后果:首先,住宅郊区化直接带来了城市空心化,楼宇的空置,公共设施的荒废;其次,住宅郊区化带来的低密度,粗放和功能单一严重浪费了郊区的资源;再次,郊区化还带来对汽车的严重依赖,从而加重了通勤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人们之所以从市区走出而来到郊区或者乡村,是为了寻求在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上的高质量的生活。可是,人们并没有找到自己期待的生活,而且还在不断的破坏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是综合的,不仅仅包括居住,还有工作、消费、娱乐等等。只有能够提供所有这些功能的地方,人们在其中才能过着一个完整的生活。当居住开始郊区化而生活所需要的其他条件没有郊区化的时候,就必然造成郊区生活的抽象化,就必然造成人的整体生活的割裂。比如,人们不得不奔波与城市与郊区之间,不仅仅为了工作,而且为了购物、休闲、保健和会友

同时,正是由于郊区的生活被抽象和割裂为仅仅是“居住”,那么,人们之间的纽带就被割断了。因为人们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强化,是在工作中,是在消费活动中,是在娱乐和休闲中得以可能的。没有了这些活动,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建立和维继的平台,每个人、每个家庭就成为相互独立的抽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现代工业的“分类、细化生产”的规律以及人们头脑中的“分类”意识,别墅区和动迁房二元分立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成为必然。实际上,与这种二元分立相伴随的是,在别墅区和动迁房的内部也会出现每个家庭各自“孤立”相处。

至此,我们看到,郊区和动迁房的二元分立这一现象是伴随着居住郊区化必然产生的。同其它弊病一样,这种二元分立也是居住郊区化所带来的弊病之一。而居住郊区化产生各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是:居住郊区化造成了人的完整生活的抽象化和割裂,人的生活仅仅变成了人的“居住”。

所以,对“别墅”和“动迁房”二元分立的反思应该回到居住的郊区化这一问题上来,并进一步回到对生活的抽象和割裂进行考察的层面上来,在这个层面上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而在这里,前人的探讨已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就是“新都市主义”。

三、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新都市主义

前面已经提到新都市主义,“新都市主义”所主张的生活可以称作工业化以来人们居住的第三个阶段。作为对住宅郊区化弱点的一种补充,新都市主义表面看来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回复,但实际上却是在一个高层次的进步。因为新都市主义就是从人们生活的抽象和割裂这一点来思考人们居住生活应该如何营造的。

新都市主义的理论要旨是再造城市社区活力,寻求重新正和现在生活诸种要素(如家居、工作、购物、休闲),试图在更大的区域的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相联系,重构一个生态性的、经济性的、高质量的社区。具体的说,它有着以下几个核心思想:重视区域规划,强调城市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街区功能复合化

在城市功能划分与布局上,新都市主义主张同一街区应集合多种功能的建筑,如商业、办公、公建、居住和休闲娱乐应混合布置,不应将不同功能建筑分别布于不同的街区,以避免造成街区功能的单一化和简单化。

2、面向公共交通进行布局

新都市主义主张“面向公共交通土地开发”,城市规划应布置紧凑,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支持系统,商场、住宅、公园、办公楼和公建设施,应分布在可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之内。

3、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时,新都市主义十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强调要安排足够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流。

4、建设高密度社区,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现代主义将高密度建筑与城市质量相对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城市品质主要取决于规划是否合理、设施是否先进、管理是否有序,而不是取决于密度的大小。高密度社区建设,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邻里交往。

5、多元兼容的城市发展理论

新都市主义虽然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主张,如城市效率观念,新都市主义都完全继承;同时对古典主义的规划秩序、中轴对称、因形就势等城市建设理念,也一并兼收并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都市主义对郊区化的态度。表面看来,新都市主义是对郊区化的一种批评,实际上新都市主义批评的不仅仅是郊区化,同时还批评过去的城市化。批判郊区化和城市化的缺点,把郊区和城市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构建的现代人们需要的生活方式。这种结合,同时是城市的便利的生活条件和郊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的结合,同时是人的生活的一个方面“居住”和其他的方面的结合。这种结合使得人的生活具有了其现实的丰富性,从而为消除各种弊病(包括单纯的居住郊区化带来的弊病和市区居住带来的弊病)提供可能。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别墅”和“郊区”二元分立的问题的出路不在于简单地把二者在空间上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而在于真正塑造起一个“新都市主义”的居住区,这才是这种二元分立消除的真正基础和平台。

四、郊区住宅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

我们在谈论住宅的话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考察人们的居住。但我们发现,人的居住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而脱离开其他方面的生活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抽象化的生活,它实际上是一种低质量的生活。“新都市主义”居住区就是要把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结合起来,来恢复人的生活的现实的丰富性,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一旦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居住区即“新都市主义”的居住区就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区,或者说不再是当下中国许多大中城市郊区的许多“居住区”,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个“社区”,由于它的本质特征是生活的各种功能的和谐地混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混合式社区”。

所以,营造“混合式社区”,应该是郊区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

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实际上一个是从实践上提出了课题,另外一个方面是理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背景。结合这两点以及中国主要大城市的现实,关于郊区的社区建设,我们提炼出以下论点作为“混合式社区”建设之原则:

1、功能的复合性

人的生活包含着许多方面,包括居住、工作、消费、娱乐、休闲、教育、医疗等等,有了能够发挥这些功能的设施、人员、服务,并能很好地在同一片土地上复合起来,才能使得居民拥有一个完整的生活。所以新都市主义提出了功能复合的原则,主张郊区不能仅仅有住宅,而应该同时有工作、商业、休闲、娱乐等各种生活必备要素。这样郊区才不会被抽象为一个单纯居住的部分,人们在这里才不会过着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生活。这样,住宅郊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才能解决,比如对生活不便、上下班时间增加等等。

2、关系的和谐性

在一个社区中,实际上有两种关系,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就要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保证设施、人员、服务能够合理安排以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其上能够很好和谐地建立和培养。这包括要面向公共交通进行布局,重视步行系统,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强调郊区各个社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街区的合适尺度,适当考虑容积率、人口密度和紧凑度等等。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空间布局,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得在满则人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与人的活动协调一致,并承诺人的存在和尊严。而这一点一旦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和谐地建立起来。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保证社区的生态性。良好的自然条件本来是郊区有别于市区的最主要的优势,生活在郊区,就意味着清水,静谧,和洁净的空气,人贴近自然,融入自然而得到了美好的享受,而自然由于人的合理改造也可以丢掉完全的自在的状态,获得自己的“复活”。但是单纯的居住郊区化却严重破坏了这种关系:钢筋、水泥地的无限延伸,空气、水、噪声污染所以应该通过适当增加紧凑度,合理规划各种设施,保证绿地,适当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对环境仅有规划改造、维护和管理等措施,使得在保证人生活舒适的同时,提高整个环境的生态水平,从而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处在一个和谐的互动中。

3、主体的多样性

从这里我们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分析。既然功能是复合的,能就需要不同的人(主体)来完成这个功能。于是,新都市主义所提倡的社区或者是卫星城镇内在地包含着“混合居住”这一概念,即这个社区内在地需要不同收入,不同背景的人来一块生活。尤其是当工作本身也进入了这个区域以后,就更为不同人在一起生活提供了一个基础。

同时,我们知道,无论是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是社会学的基本原理,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差异才会和谐。所以,只有一个社区的收入以及由此决定消费偏好、生存的细节不一样的时候,这个社区的诸多人才能和谐的相处。纯粹单一类型的人的共同居住会使得生活抽象化,而且会产生互斥心里,并使某个共生的缺点不断地自我增长。所以,要求关系和谐,也就要求“混合居住”。而前面功能复合,紧凑等等恰恰也是为“混合居住”提供了条件。

从一个社区主体的多样性中我们得到了混合居住这一概念。我们看到,这一概念本身实际上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将许多人居住在一起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着人们对居住进行选择的一个很长的历史,包含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

五、混合式社区的自身优势

当不同层次的人在一起居住的时候,在根本上为一个混合式社区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一个混合式社区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1、可以实现郊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按照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本原理,距离一个城市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当土地的利用达到最优化的时候,每块土地的边际价值应该是相等。郊区资源实际上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但是,只是别墅区和动迁房是二元分立的,那就必然会造成土地边际价值的不相等,从而带来了效率的损失。不仅如此,配套资源在两个方面也得不到真正的利用:第一,动迁房区土地没有很好的规划和开发,居民过于拥挤,配套跟不上,从而使居民得不到生活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而别墅区的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低密度,高配套,但这些成本全部分摊到为数不多的别墅业主身上,从而使他们不得不承受很高的成本。混合社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可以利用郊区土地价格较低这一优势来提供一个高质量并且可以为不同收入群体所共享的居住环境。这样,动迁户可以获得较高层次的居住配套,别墅用户则可以支付较低的成本,而界于两者之间的中等收入者,同样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栖息之地。同时,在共享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住宅通过占用土地的大小,私家庭院塑造的精细程度、建筑装修和配套设施的高档程度来区别,从而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需要,最终使得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基础的同质化和内容的差异化相统一。

2、可以使得郊区居住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本来是由于对郊区自然条件的向往才走向郊区的,因为市区内没有这些美好的自然条件。但来到郊区以后,却发现自己仍然离不开市区,因为工作的地点在市区,各种良好的购物地点在市区,各种优秀的娱乐地点在市区,于是不得不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来回穿梭,而只有需要以来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对汽车的严重依赖本来带来的是花费的增加、污染的加大,以及随着汽车增多而带来的交通拥挤、上班时间的增加。而这一切的出现使郊区居住的优势几乎完全丧失。

前面说过,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本质上是人们完整的生活被割裂了,于是人们不能不为此而奔波于不同的空间之间以获得各种功能。通过我们提出的混合居住,使割裂的生活重新整合起来,就是在住宅郊区化的同时,工作、购物、休闲也必须郊区化。于是这样的社区不再仅仅是提供居住的社区,而同时兼具了其它各种功能,从而成为一个功能复合式的社区。这样的社区消除由于生活被割裂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使郊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使得郊区同时兼具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同时,由于地价比较低,所以我们有可能建设成高质量低价格的住宅,这样的住宅再保证大多数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自己的住所的同时,也使得自己的居住质量普遍提高。

3、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别墅区与动迁房之间分离的关系,一方面会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的隔膜会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两个区域内的人的同样会产生较深的隔膜。别墅区的人们由于自己的过分高傲会使得个体主义的东西进一步加深,而动迁区的居民则由于一种自卑的意识而使得他们在交往而产生相互轻视。同时,由于诸多功能的缺乏,使得人缺少进行有效交往的平台,从而也就在根本上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的关系。使得不仅式低密度的别墅区的居民缺少有效的交流,而且使得高密度的动迁区的居民尽管居住在一起,在本质上仍然是互不交往的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孤岛。

4、可以使得郊区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要比低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丰富的多,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能够支付起他们自身的多方面的需求体系;高收入群体的文明层次要比低收入的文明层次高的多,这是因为与他们的高收入相联系的一般是高教育水平,所处的高的社会层次,已经他们相应的行为习惯。于是,整体来说,伴随着群体化的作用高收入社区的文明层次和文明的范围要比低收入阶层高的多。当不同层次人居住一起的时候,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存在,即社会是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的,整个社区的人社会公德、行为方式、道德水准等精神的东西将向高收入阶层的精神层面靠拢,从而带动来整个文明层次的提高。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郊区化和居住郊区化两个看似很相近的词,隐藏着思路的根本差别。如果仅仅把城市郊区化看成居住郊区化,人们生活的割裂、不同层次住宅的二元分立就不可避免。因此,非常有必要按照新都市主义的思想原则构建混合式样社区,从而把割裂的生活、二元分立的住宅、郊区化的两难、被破坏的和谐在一个新的依托上被整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可以提出郊区开发的基本原则。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