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物业对佛教寺院管理的物业化模式初探

物业百晓生 2011-12-13 08:30

一、前言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代以来,中国寺院沿用的《百丈清规》管理制度,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是20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变化,佛教制度也开始出现要求改革的呼声,当代中国佛教的巨擘太虚大师一生都以“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为目的,认为“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新中国建立后,着名的僧人巨赞法师也提出“改革佛教教务非但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并且也是一般社会认为问题甚大,而且非常需要的。”

但是太虚和巨赞等人的改革佛教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其所看到的一些深层次制度上的问题,至今仍然表现明显。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些制度问题牵制了佛教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寺院管理制度和方式的现代转型问题,更成为佛教现代化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佛教寺院管理界的共识。

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间,宋代曾一度荒芜。元代和明代得以重建和扩建,明代奠定了广州“五大业林”之一的地位。明末清初,顺治六年,清兵南讨广州,攻城不下纵火焚城,寺庙再次被毁,康熙二年由平南王重建,殿宇布局,建筑规格,皆仿京师官庙寺样。殿中供奉三尊三世佛像,当时佛寺之大,寺佛之大均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由此得名。近代,大佛寺又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劫难,寺院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今日,历尽千年沧桑的大佛寺坐落于广州市惠福东路,与北京路商业步行区交界处,隐于繁华都市的寺院,被撞撞高楼所围绕,是广州一处独特的风景。

2010年5月15日,广东省华侨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物”)在广州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和尚的邀请下进驻大佛寺,将先进的物业管理思想与物业管理方法引入大佛寺管理,与大佛寺僧人携手合作,共同对大佛寺进行管理。这一举措,在国内物业管理和寺院管理领域尚属罕见,掀开了物业管理与寺院管理的新篇章。大佛寺的物业管理延伸和丰富了公司的物业服务内容,优质的物管服务也实现了对大佛寺内文物的管理与保护的积极作用。

寺院管理的现代物业化管理转型,实现了寺院管理制度的自身现代要求;华物公司对寺院管理的介入,则实现了物业公司本身的服务内涵的积极拓展,这是现代管理制度与传统宗教信仰机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一种积极融合的现代尝试。

二、寺院管理的物业化是现代寺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佛教的寺院管理制度不是打破过去所有的传统,而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即在过去已有的传统上,坚持其中的优良部分,改革其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弊端。而因袭千年的封闭内部式寺院管理制度,在现时代下必须得到改革,走向开放与充满生气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因为,寺院是佛教教义传播的基础,也是出家人与信徒的根本所依,一个寺院没有现代性的管理制度,只懂抱残守缺,不能与时俱进,就不可能更好地引导广大信众拥有一种健康的宗教生活,续佛慧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1、寺院功能的转变使寺院管理复杂化

传统寺院的主要功能是修持、弘法,是一个与世俗迥然不同的、比较清静的场所。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少数香客涉足的寺院,已成了国内外旅游观光的地方。寺院对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都市中的寺院,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宗教场所,让都市人在城市中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得到精神慰藉。

由于寺院功能的变化,来往人员增多,给寺院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增加了安全保卫、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外事接待等新的内容,寺院管理从单一的封闭性内部管理走向了综合性社会化管理,传统的寺院管理面临社会化管理的挑战。

从寺院传统管理模式来看,寺院内居住的都是出家人,寺内一切事务均由僧人管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寺院功能的变化,基建、财务、人事、佛事、接待、消防、卫生等各方面工作增多,寺院的管理工作也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有的事务则由在家人协助管理。出家人参禅打坐,“用功办道生死期,了生脱死增上缘”,是寺院最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做不到这一点,就等于白出家一次。修行是每个出家人必须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因此弘法寺在管理工作中,一直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让僧人安心修行,不受外界干扰,将原本由寺院僧人承担的繁琐工作交给物业公司去做,就是为了能够给僧人腾出足够的修行时间,让他们能够精进,了生脱死。由于出现了出家人与物管人员共同管理寺院的新模式,僧人管理寺院的传统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工作需要,物管工作人员占有很大比重,尽管大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有所不同,但物管人员和僧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均有差异,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协调。

2、佛教文化旅游的盛行对寺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大国,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据2006年“五一”旅游黄金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各重点景区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的公报显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佛教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旅游价值。据统计,我国33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近十处是以佛教文化为重点申报内容的,已经评定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也是以佛教文化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旅游在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它产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突出,能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佛教旅游在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甚至是整个旅游行业中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开发佛教文化旅游,对佛教寺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物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大佛寺是提高佛教景区场所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提升佛教景区的品牌效应,创造更有生命力的旅游景点。

因此,物业管理向寺院管理延伸是现代寺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佛教寺院与时俱进的迫切需求。

三、大佛寺的物业化管理经验及启示

广东省华侨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大佛寺后,一直秉承着“服务至诚,热情尽献,精益求精”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怀着对佛祖及僧人的恭敬之心,严格按照ISO10004,ISO10008以及ISO9000体系,为僧人、信众及游客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半年的时间里,华物在大佛寺的管理方面获得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1、尊重宗教习俗,注重文化融合

由于工作需要,大佛寺已经物业管理之后,大量物管人员会在大佛寺中活动。尽管大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有所不同,但物管人员不同于寺院僧人缺乏佛教文化熏陶,不熟悉佛教文化和佛教礼仪,物管人员和僧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均有差异,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协调。这是寺院物业管理与住宅小区管理、写字楼管理的本质区别。

举个例子,在华物进驻大佛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寺内僧人的午餐及晚餐时间分别是上午11点和下午4点,用餐时间过早使物管人员们很难适应。大佛寺内必须茹素,对未出家的众多物管人员来说也有很大的难度。另外由于物管人员对佛教文化和佛教礼仪并不是很熟悉,可能在工作无心地冒犯到佛祖或者僧人。这些都是在大佛寺物业管理过程中所特有的问题。

因此,基于寺院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修行要求,对于大佛寺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员理念培训,改变管理思路,做到知己知彼。培训的重点已不再是物业管理的业务范畴,而是寺院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性,如何在个性服务上体现物业管理公司的优势特征是工作重点。

多年来,华物致力于树立感恩服务的企业文化,禅佛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华物员工长期受到禅佛文化的熏陶,相较于其他物业企业员工能够更好的融入寺院,完成企业文化与寺院文化的融合。为了使大佛寺物管工作能够长期平稳的开展,公司下一步计划邀请大佛寺高层为公司员工讲经说法,并进行佛教文化与佛教礼仪的相关培训,让工作人员充分融入寺院的宗教氛围。

2、做好基础服务,体现专业素质

基础物业服务工作是开展各类特色服务的基础,物业管理中一般性公共服务必须确实到位,对寺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设备维护、消防、安保三个方面。

(1)设施维护

由于寺院缺乏专业人员,所以在华物进驻大佛寺之前,寺内没有实施系统地设备保养维护工作。为了保障大佛寺设备设施的正常运作,公司抽调了主要技术骨干,结合华物设备设施管理标准和国优机电项目考评细则对大佛寺现有设备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并提出专业的整改意见。

(2)消防系统

寺庙与其他场所相比的另一特点是明火多。寺院各处设有方便信众参拜的点香处,寺院内也有大量点燃的香烛,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火灾的几率大大高出其他场所。寺庙内的众多文物是数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一旦造成发生火灾损失是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此外,目前大佛寺正处于改建期间,周围民居陆续拆迁,建筑垃圾在大佛寺内堆积,进一步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消防工作是寺庙物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保护寺内文物的重要手段。

华物进驻大佛寺之后,对寺内点香处进行重新的规划,合理设计游客和信众点香的动线,并且在点香处和主要香烛燃放的位置,设置储水箱,做好消防工具的布置。

(3)安保系统

大佛寺与其他场所相比出入人员众多而且相对复杂,对物管的治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管人员应该对游客、信众和僧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进行划分,限制游和信众在大佛寺部分场所的出入,以保障大佛寺财产安全和寺院僧人的修行。

除此之外,为迎接广州亚运会,大佛寺正在进行修缮和扩建,由于大佛寺目前属于开放式管理,是广东为数不多不收取门票的寺院,香客游客众多,光浴佛节当天就有近4万人礼佛,特别是重大法事活动期间,现场施工和礼佛活动并存,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充分保障人生财产安全,同时树立大佛寺良好形象,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华物提出了对施工现场进行围蔽;规范材料和余泥堆放场所;规范施工通道设立规范预警标识等建议。

针对大佛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特殊性,华侨从基础服务的设备维护、安保、消防三个方面体现了华物人的专业素质。

3、加强安保消防,保护寺院文物

由于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寺院本身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重要的文物收藏场所。寺院保存的包括佛经、佛像、壁画、法器、兵器、饰物、古玩、工艺品、文书档案等,都是非常珍贵也有价值的寺院文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犯罪分子,将目光盯在了寺院文物上,因为寺院普遍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技术防范能力也不足。

考虑大佛寺原本的监控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大佛寺文物保护的技术防范要求,华物进驻之后仔细勘察了大佛寺环境,重新设计了监控摄像头的布点,并且提高了监控的密度。人员方面,安排秩序维护人员日夜巡查,加大了对大佛寺文物的保护力度。

除寺院存放的各类文物之外,寺院建筑本身也是珍贵的文物。寺院古建筑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与建筑工艺有机融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大量的寺院古建筑都受到过大火的损害,由于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将非常惨重、因此消防是现代寺院文物保护的重要措施。华物进驻大佛寺之后,做好基础消防工作的同时,将逐步在重要建筑和文物收藏区域加装消防设施,配合严密监控,消除火灾隐患,更好的对文物和建筑进行保护。

4、实行供品回收,减少食物浪费

大佛寺作为广州千年古刹,从古到今香火旺盛,信众烧香拜佛的同时,也会向佛祖进献供品,主要包括食用油、米面、水果和各类点心等食品。由于长期以来寺院缺乏制度化管理,供品摆放混乱、长时间无人回收的问题非常突出。供品中的水果和各色点心都属于保存期限较短的食品,如不及时回收和分拣,食物容易腐坏,直接将食物丢弃的话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继续食用的话又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因此,对各类供品实行科学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供品进行及时回收、分拣和分配,能够充分利用食物,减少浪费。

华物员工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根据大佛寺信众进献供品的数量和时间,制定了合理的供品回收和分拣计划。由于大佛寺信众进献供品的数量随时间的不同有较大波动,根据不同时间大佛寺的人流和供品数量,华物员工设计了大佛寺供品回收时间表,如下:

时间回收时间回收次数(次/天)

平时每天下午5点1

初一、十五上午10点、12点下午3点、5点4

佛教节日每1小时(上午8点到下午5点)9次

供品回收之后,食用油、大米、面粉等不容易腐坏的食物,提供给大佛寺僧人食用。水果和各类点心类,则需仔细分辨是否腐坏。已发生变质的直接丢弃;未发生变质的,分送给大佛寺僧人食用,或供应给寺院素食馆。供品数量较大时,在满足大佛寺人员食用需求之外,还可做慈善用途,分发给生活困难的民众。

5、开展义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正如前文提及的,禅佛文化,是华物一直致力倡导的企业文化内涵。为使华物文化与大佛寺禅佛文化充分融合,形成独具一帜的、和谐的寺院文化,公司组织公司中层以上人员,成为公司义工队,每逢佛教节日自愿到大佛寺开展义工活动,参与和融入大佛寺各项活动,协助大佛寺完成或解决各项问题,同时丰富和提升公司和谐的企业文化。

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寺院新时期与时俱进的重要思路,也是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华物在组织自身员工参与义工的同时,也将根据大佛寺的需要,积极倡导大佛寺组织义工队设想及帮助起草义工管理章程并与大佛寺的增人和住持一起共同研究大佛寺义工管理章程的修正,让它逐步实施,使义工队走向社会,为和谐社会服务。并结合亚运会期间参赛人员中有宗教信仰的需要开展相应的义工活动,以扩大广州大佛寺影响力,使它作为一个“都市”景点呈现在人们眼前。

目前,华物对大佛寺的物业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公司将把大佛寺的管理作为物业管理进驻寺庙的一个试点,为探索建立一种中国寺院物业管理的新模式而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