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谁能从四万亿诱惑中分得一杯羹?

中国物业管理 2014-06-05 16:26

文/吴学安

201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人,蕴含养老商机达到4万亿元。养老地产已被众多房企、险企视为企业未来又一掘金点。在房企、险资、专业养老运营机构等开始大举进攻养老地产的2013年,养老地产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

过去的2013年是养老地产利好政策频出、产业市场迅速崛起的一年。据相关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各项养老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新项目的不断投入市场,2014年将成为整个行业爆发式生长的一年。

“夕阳”经济呈现“朝阳”产业势头

万科涉商、万达转文、保利进军养老产业、恒大开卖矿泉水……这些标杆房企在2013年的每一次大动作、大手笔,都引发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之后,接下来将直面行业发展的新挑战。而这些房企大佬不约而同地着手“非房”业务,无疑在率先筹谋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伴随老年群体对“以房养老”的逐渐热衷,一批“养老地产”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嗅觉灵敏“的诸多房企,也似乎在这“夕阳红”里,看到了难得的商机。近年来,包括万科、保利、绿地、复地、富力等龙头房企,已陆续下水尝试“养老+地产“的模式,推出养老地产发展计划。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25%的品牌房企进入,或已宣布进入养老地产行业”。

2014年伊始,民政部发出《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年一季度,保监会、民政部、国家老龄办将出台具体措施并展开以房养老试点。在地方政府层面,有关养老地产的支持政策也正接连出台。如深圳近期提出,优先将养老设施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实施计划,并享受养老设施用地优惠地价政策。各地与“养老产业”相关的政策会陆续出台,对开发商进军养老地产领域肯定是一个利好。

当前,养老地产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朝阳产业,孕育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房企正瞄准养老地产领域提前布局谋求转型,通过业务多元化规避未来住宅市场调控的风险,同时,转型后也为企业内部中长期现金流的逐渐形成做铺垫。比如,保利地产已经制定比较明确的养老地产业务发展战略,万科也在杭州发布了其最新的养老地产产品系列,其他房企在当前战略转型的市场阶段也会在这方面有新动作。

专家分析,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在四万亿。养老产业虽然是夕阳工程,但对房地产业来说,却是朝阳产业。从未来养老地产发展趋势来看,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运营模式等势必会逐渐成熟。从养老地产市场现状来看,龙头房地产企业参与养老地产的开发与运营,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当前“作坊式”的作业服务方式,无论从开发模式、运营模式的探索,还是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内容标准化,房企都可以通过近两年建立自己的特色“标准化”体系。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这表明中国养老地产即将迎来发展黄金期:一方面,短期内养老产业、养老地产政策频发,到“十二五”结束将形成系统的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政策面鼓励和支持养老产业、养老地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房企战略转型推动养老地产的发展。当前,养老地产市场仍然是个朝阳产业,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因此,房企瞄准养老地产领域提前布局谋求转型,通过业务多元化规避未来住宅市场调控的风险,同时,转型后,也为企业内部中长期现金流的逐渐形成作铺垫。此外,养老地产开发运营“标准化”体系逐渐成熟,助推房企在养老地产领域进行快速复制与扩张,总体上推动2014-2016年成为中国养老地产的“爆发期”。

政策暖风吹热养老地产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并向其中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适当倾斜。全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因此受益。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对于人们养老需求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现在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可以领取更多的养老金。回到楼市,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将会提高养老地产的景气度,受当前收益和未来预测的影响,人们对养老地产关注度将会提高。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与之并行的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已经袭来。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了各行业的调整,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大小房企纷纷瞄准了这一块红利蛋糕。中国老龄化加速呈现,激发了包括房企、险资、专业养老运营机构等大举进攻养老产业的决心。目前,已有包括万科、保利、招商、金地、远洋在内的品牌房企均涉足养老地产开发,中国平安等险资也不甘落后,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布局养老地产项目。

究竟未来的养老地产市场有多大?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养老床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大量的市场需求持续存在。同策咨询研究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全国城市商业化养老机构的潜在需求为自理老人床位数174万—185万张左右,需要护理老人床位数30万~32万张左右。按照一个项目最优化床位数为400张计算,未来三年市场上将需要至少4500个项目的建设。

目前养老地产缺乏清晰有效的运营和盈利模式,市场接受度尚待检验。一方面,养老地产兼具住宅属性和服务属性,涉及一系列配套设施及服务,形成适合国情的运营模式并非易事。且相关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前期投入较多,但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若无足够的资金或外部融资支撑,投资者承受的风险很大。另一方面,真正意义的养老地产应注重运营,但目前国内项目多是打着养老的噱头圈地卖房子,卖概念大于服务。不少项目仍围绕地产盈利,而非靠应有的养老服务、后续运营管理及增值服务等盈利,没能摆脱传统房地产开发的套路。

经营模式之困考验养老地产

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了各行业的调整,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大小房企纷纷瞄准了这一块红利蛋糕,首创、华润、远洋等开始试水养老地产,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险企也踌躇满志欲在养老地产分一杯羹。但养老地产看起来很美,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尤其是养老地产目前在全国处在尝试探索期,缺乏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机构。

近年来,受土地资源管理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影响,很多实力派的房地产企业加大新领域拓展力度,通过涉足养老、旅游文化等“泛地产”项目,拓展“全地产”之路,实施多元化布局。尽管多元化有助于房企规避风险,促使行业细分,延伸产业链条。但在近年发展中,养老、旅游文化等地产新领域面临商业模式不清、融资难、风险大、“造血”功能缺失等诸多困境。

真正意义的养老地产应注重运营,但目前国内项目多是打着养老的噱头圈地卖房子,卖概念大于服务。不少项目仍围绕地产盈利,而非靠应有的养老服务、后续运营管理及增值服务等盈利,没能摆脱传统房地产开发的套路。目前在中国,家庭式居住仍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传统的四世同堂理念让老人更愿意在家里养老,养老地产的客户群虽然庞大但是仍然具不确定性。真正需要的是相对低端的养老院而不是相对高端的养老地产。养老地产如果要实现盈利,就必须提高管理档次,面向“生活独立、财务独立、新消费理念”的老人客户,否则长期运营必然会遇到困难。

在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于长效化、行业利润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房企借养老等新领域之力谋求深度转型,无疑是顺应发展潮流的表现。但房企在敏锐“嗅到”利益的同时,切不可一拥而上、盲目投资,否则容易遭遇较大风险。对于开发商来说,应量力而行,在融资能力、物业经营管理与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突破,因时因地制宜,进行理念和战略创新,寻求合理的转型路径。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经济法制

编辑 陈丽

文章节选自《城市开发(开发版)》杂志。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