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双星:物业行业中蜗族的爬行生活
底层爬行
当你自以为逃离命运束缚的时候,其实是你坠入命运的另一轮循环。
工作10年后,我刻骨铭心地提请朋友研读我的这一名言。
我不喜欢宿命论,因为我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从来都不愿意接收任何来自上帝的安排。不安分,好冒险,一旦生活和工作固化而不能获得新层进阶时,我就必定采取果断措施打破僵局,使个人素质、能力、品质获取突破。
小时候,母亲一直以不好好上学就一辈子做牛做马辛苦种田恐吓我,从小学到高二一直成绩平平的我在高三突然发现恐吓生效,考上大学,当了理想的职业--教师。数年教学安静如水之后,突然考研进入研究机构。不坐班不打卡悠哉游哉钻图书馆故纸堆写八股文,突然辞职跑到深圳人才市场投简历等面试。在大企业里谋到待遇不错稳定的工作,按部就班七八年,突然跑到创业型小企业忙做一团。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容忍安逸。也不计算自己的断层式生活方式的成本。总以为跳跃改变命运。一直到了现在,才逐渐看清它的后果:关键不在于你跳多高,而在于你落地的地面高度。你感觉似乎跳了很高,其实落下来才发现,只不过比起跳时高出1毫米。我由衷感慨:出身底层的人,总是花很大气力,收很小成效。
这种跳跃所形成的断层的后果就是,我有类型诸多的朋友:大学同窗,教学同事,研究机构所关系的政府部门公务员和学者,做特约记者所联系的媒体朋友和企业高管,做物业管理积累的行业朋友等等,很杂。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们的确是自己的人生财富,没少帮我的忙,很多在关键时刻帮我避开危难,逃离灾祸,获得提携。
但是,我发现现在到了最后,就很难再有更大发展和突破了。不是没能力和才干,不是为人缘差和品行不端。经历那么多单位,每到一个单位就会成为那个单位的一宝,受到领导重视,都能做出不俗的业绩。离开那个单位,那个单位就会觉得惋惜,觉得只要你再等一等,等一等,就会怎么怎么。
现在我看清了。其实这就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和可以选择的结果。
不能选择的是身世。来自社会底层,没有殷实的家道,没有深厚的家世人脉,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搏。我给自己起网名叫易薄云天。其实云天之高,只有站高了云天才会薄。一点也不容易,全靠拼搏。不如“易搏云天”来得真切,是一种嗜好,云天是一种命运,不屈从于底层生活的命运。其实实现是“蚁搏云天”,蚂蚁与天之间的战争,豪情万丈而又命运悲壮。无论如何,本人的本质就是拼搏,生命不熄,奋斗不止。乐观而又积极,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
其实,原来离开教学岗位和研究机构,不仅仅是喜欢变化,而是眼看着国家经济现代化大潮朝气蓬勃,自己更喜欢成为大潮中的一粒沙子,推波逐浪。投身进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是一粒沙子,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贡献价值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逐渐堕落成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狭隘问题。
不承认底层身世的影响,因为有太多底层的能人志士不也成为国家民族经济发展的呼风唤雨者。
我自己的归结是两个原因。一是自己还不够出色。二是断层问题。
断层问题就是自己职业变化太多,横跨教育、研究、企业三类职业及多个行业,纵跨基层、主管、经理三个阶段。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有限。这种断层式发展变革,使自己在行业经验、人脉及社会资源的积累上受到限制,割裂了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如果自己在教育、研究机构或物业管理行业一直做下来,那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积聚,凭借自己的能力,早已成精了。但是自己的变动腰斩了这种发展。结果是自己的圈子广而不深。个人发展,不仅仅要靠圈子人脉跨行业的广,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行业内的深。
所以,我的教训就是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第一次择业,一定要是适合自己而且自己喜欢的职业,然后就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我明白的有些晚。但是还不迟。如果想明白了就永远不会太迟。
所以,现在开始,不要想那么多,老老实实做一名物业经理。既然自己“高分低能”,那就还是回头来老老实做基层,在底层慢慢爬行。
朝阳产业
中国大陆的物业管理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大潮中的朝阳产业,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更是红火一片,深圳物业管理行业成为全国物管行业的宠儿。如果只是从产生时期的意义将物管行业叫做朝阳产业,还是可以理解的。要是像某些人兴致勃勃地想象着物管行业会成为国民经济领头羊的那样感觉的“朝阳”,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失望。和诸多同是服务业的其他行业比,这个行业的产生,一开始就一直沾染着暴发户的习气,一种腰揣万元就鄙视世界五百强的气质,不像金融通讯行业那样气度雍容,不像酒店行业那样矜持温婉,不像餐饮行业那样毕恭毕敬,不像清洁行业那样谨小慎微。倒不是物管行业多么有钱,而是物管行业初成时多少带有一点垄断性质,由房管部门改制或开发商自管,我的地盘我做主,搞不清是业主高明还是物管厉害。再加上物管行业出生之初,谁也搞不清楚标准,责任义务也一片混沌,老板更是将老弱病残发配到这个行业混饭吃。弱病残在别的地方惨遭淘汰,到了这里忽然变成贵族,能不骄傲吗。
俺进物管行业是跑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属于高分低能,被社会淘汰进物管行业的。俺进物管的第一个老板是周宏泉,正为上级派遣的一帮子能吃能闹的关系户头疼呢,为了大发展就连续在市场上招聘,就把俺这样学历挺高经验挺低的人搞进企业。进了企业俺就乐死了,要知道俺在人才市场跑了将近一个月想要应聘行政文员岗位,那些行政经理一看这个硕士毕业屁企业经历没有人高马大待遇要求不高的人就知道有阴谋一律通杀,睡榻之滨岂容饿虎卧眠。俺马上就要弹尽粮绝,只有物管老板不怕,也不在乎经验。那时的办公室主任唐喆看到游荡在摊位前的我就问,你知道什么是物业管理吗?我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是不是搞房子买卖啊?唐喆嫣然一笑说,行,老实,明天来面试吧。
当我们进入行业时,物管行业发展已经20年过去了,物管行业辉煌得五体发光的时代也过去了,我们后发而没有先至,注定不能成为行业的朝阳。
随着时间流逝,物管企业纷纷私有化,物管行业养老店的概念逐渐消失了,私营老板没有谁愿意饲养多拿钱少做事的人,这就是机制的威力。机制的另一个威力,就是钱没少拿,事要多做几倍。要知道物管行业的管理费标准,20年了只跌不涨,再加上物管企业恶性竞争吹牛说我们不收费也能管项目,物管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员工个头越来越矮,形象越来越差,素质越来越低,项目经理越来越傲。项目经理为啥越来越傲呢,就是高素质有本事的项目经理不能忍受低薪虐待纷纷逃离行业,保安员、清洁工、水电工、司机纷纷粉墨登场,上演放牛娃中状元的升官发财光亲耀祖惠及邻里的行业大戏。据不完全想象统计,70%的物管公司是靠一两个项目存活的项目公司,80%以上的项目经理是保安、保洁、水电工历经磨难才能出众顺利晋升为项目经理的,90%以上的物管企业老总是做过项目经理的。搞得老夫终生郁闷:当年的小兄弟都当了项目经理甚至老总,拍着老夫的肩膀,目光炯炯饱含同情地说:老哥,什么时候不顺心了过来跟着我干。有时候再去人才市场试试斤两,人家老板狐疑地盯着老夫看,嘿嘿,先生,你是学历最高、职位最低、工资要求最高,人家做了多年老总才一个月几千块,现在随便扔一棍子就能打到上千个物管总经理,还项目经理呢老夫只好落荒而逃。再应聘,就把学历改成初中,经历改成老总,西装改成蓝衣,白脸改成麻花。这样才能人惨志坚,勇气可嘉。
什么才是真正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真的就是看门扫地?现在我觉得作为一个资深的幼稚者有必要再问问老前辈们这个幼稚得掉渣的问题。
切!关键是赚钱。要赚钱,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反正没有人真正搞的明白品质是怎么回事,没有人想一想物管的社会角色,也没有人真正把物管企业当成有效的投资工具。什么资产管理,什么整合资源,什么投资经营,得,你们秀才们写写玩玩就是,别来烦我们的砍掉成本就是才的老总。
工具主义
圈子就是以某种因素为核心形成的人际界限。圈子里的人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相互协助。圈子外的人想进入圈子,就需要花费很大气力,取得圈子里的人信任,经人推荐,历经考验,进入圈子。
圈子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族家庭,家族家庭就是放大了的自我。
人的生存特性,就是群体性。人必须依靠一个群体才能生存下去。群体越强大,生存越有保障。群体就是圈子。
人的价值在于对圈子的贡献,在于贡献获得圈子的认可。圈子会赋予个人相应的角色和地位。圈子就是个人以立足地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半径,转一个圈所划定的范围。人出生时圈子很小,就是家、邻居和亲戚。长大后圈子扩大到学校、企业、行业、地区。地球是人类的圈子,之后是太阳系,银河系。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多,就喜欢比较和反思。古今中外,上下左右,无所不知,无所不想。反思就会有很多为什么。
我所认定的圈子是情感、认同的寄托。人更多是以单位为载体实现圈子梦想的。把单位当作家,自己的意义是通过努力使家更加强大。这可能是底层人的一相情愿。由于企业是以金钱为纽带形成的圈子,而且是私有化的,这导致企业变成老板的牟利工具。这导致我以企业为家族的理想梦断蓝桥。
我的理想是办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家园。员工就是企业家庭的成员,每个成员为家庭的强大而努力,家庭庇护每个成员。让员工在这里工作,生活,恋爱,结婚,生子,终老一生。企业成员相互关爱,共同成长。企业致力于为每个有能力的员工搭建更加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企业由此更加强大。
企业因为客户的关系,圈子会扩大到企业边界之外,进入企业圈子的人都会得到更多关照,获得更加优质、价廉的服务。
然而,可能不是每个企业老板都是这样考虑问题的。老板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财富如何增长的更快,员工只是牟利的工具。这种理念和经营手法,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仅仅以金钱为维系。没有家的氛围,只有严格管理;没有爱的意味,只有激励机制;没有生活,只有工作。我曾诚挚地跟老板说,其实大家都是合作伙伴。老板哑然失笑说,你跟谁是伙伴,你只不过是我雇佣来干活的工仔。钱对我来说是生存的基础。但在这样的企业,这些钱再多也毫无意义。
曾经有一段时间,困惑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经常想,只有自己创业,才能实现这种愿望和理想。可是物业管理这个行业十分依赖物业项目资源。开发商选择物业管理公司不会考虑你有什么愿望,更多考虑的是物管企业的资质、品牌、实力。即使你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出色的服务,但是你的企业是三级资质,没有名气,又没有什么关系,很难考虑把项目给你。
由此,我的这种以爱和理想、家庭理念为主轴的圈子由于没有开发商,就难有创业的机会。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有着同样理想的朋友说,好吧,我这里有个合适的项目,咱们开个物业公司,把它办成理想共同社吧。170多年前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就是以这种理念建立起的一种合作经济体,据说发展的还不错。这种经济组织当然也要以盈利为重要准则,否则经济体就无法生存。但是这种经济体的成员全是合作伙伴。这使人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企业的第一使命,人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得以回归和实现。
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就只能心甘情愿地成为其他企业组织圈子的附庸,做一个优良的赚钱工具,赚取一点工具性报酬。
新双城记
在物业管理行业经营十几年,从人力资源到品质管理,从品牌文化到市场发展,从投标谈判到管理处组建,从公司管理到投资经营,积累的经验已经使自己在从事物业管理的任何职能管理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时都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家在广州,工在深圳,使我上演工作生活的新双城记。多年的双城模式,使我发现有太多双城模式的生活者。他们和我一样,周一早上六点起床,赶到广州火车站或汽车站,匆匆赶往石龙、东莞、樟木头、深圳或者香港。
周一到周五处理工作,约见客户,与工作朋友一起喝酒吃饭做业务。
周五一下班,匆匆赶到车站搭车回石龙、东莞、樟木头、广州。周末陪老婆购物,陪孩子逛公园,陪亲友聊天。每个地方都需要维持一个庞大的朋友圈子。工作的圈子帮助工作,生活的圈子帮助生活。工作中交往的多是地产物业的中高层人士,媒体的编辑记者,政府官员,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和领导。生活圈子的朋友多是亲友、老师、医生和以前的同事。
双城模式的最大弊病,就是不能照看好孩子的成长和老人的生活。有什么紧急事件不时需要协调亲友相助。其次是给交通部门贡献太多。每个月花费在路上的需要一两千多元。同等待遇下等于自己降低了收益。
双城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同事享有两个城市的便利。深圳是个创业型城市,适合工作,其理念和机制的先进性,十分吻合自己的口味。广州则是个生活型城市,平实、温和、从容的生活氛围适宜居住。朋友们若在深圳和广州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牵线联系处理。双城模式也使自己看淡了城市选择,在哪里都一样。过些年,如果广州、深圳都没落了,国家发展中心转到内地了,那就干脆搬家到湖南、湖北、重庆、成都、郑州等等,无一不可。和一辈子都在老家村子里生老病死的父辈比,我们的生活岂不是已经十分眼花缭乱了呢。
双城记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也不仅仅是地域概念。
相传古代包拯白天做官断案,夜里做阎王断狱。这也是一类双城记的生活模式。
现代社会里,白天教授夜晚禽兽,穿了制服是警察脱了制服时强盗,当面是清官背地贪官的,在家是玉女出门做娼妇的,也不在少数。
美国电影《阿凡达》里的杰克,清醒时是杰克,睡着时是阿凡达,一样的双城模式。
精神分裂者正常是张三,分裂时是李四,也是双城模式。
这样看来,看到此文的和没有看到此文的朋友,其实无一例外,都是双城模式生活者。如果你认为不是,其实只是你没有想清楚自己扮演的是哪两种角色而已。
-
深圳福田区住宅小区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化手册培训资料 43543
-
疫情之下,决定你生活水平的不是房子,而是物业!业内关注 43000
-
“职业物闹”,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物业要警惕、政府要重视、公安要严打!业内关注 141019
-
热议中的冷思考——关于物业服务价格松绑的几点看法业界评论 36971
-
沈建忠:为“标准建设年”定基调专家访谈 44745
-
物业管理行业未来的三个基本判断业界评论 120770
-
保姆纵火案遇难家属起诉绿城物业和消防 杭州中院正式受理业内关注 61412
-
新修订《安庆市物业管理办法》亮点解读政策解读 30402
-
池州市引入仲裁机制破解物业收费难业内关注 25381
-
未按时交存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深圳59家物业企业上“黑榜”业内关注 2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