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行业标准如何与国际接轨

现代物业杂志 2017-02-14 11:41

中国设施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业内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国情、区域、气候特征、项目结构、建筑材料等差异化影响,使得国外的标准很难在中国落地实施。中国需要制订和颁布符合国情的标准,更需要行业机构建立一个公开、共享的信息平台,相互借鉴,共同学习,促进行业标准化的发展。

2016年10月20日-21日,国际建筑业主与管理者协会(BOMA中国)在北京举办2016年会——“资产管理——通过效率与可持续性创造价值”。北京翼虎能源科技CEO邓志超、Bee-clean(蜜蜂清洁)副总裁庄普顿(John Appleton)、Vieego(威隔)CTO卡尔·布朗(Karl Brown)三位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接受《现代物业》独家访问,畅谈各自对行业标准如何在中国落地实施的看法。

邓志超

庄普顿

卡尔·布朗

《现代物业》:这次非常荣幸能够把大家聚集在这里,首先想了解一下各位参加BOMA中国展览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愿意跟BOMA合作?

庄普顿:对于Bee-clean来说一直与BOMA国际和BOMA加拿大都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三年前被邀请参与到BOMA的国际保洁标准的编制工作中来,我们也有幸能够加入BOMA中国成为会员。因为BOMA的宗旨就是学习、引导和发展,跟我们公司的企业理念也是一致的。它为业主、开发商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业内领先的管理思想,引导整个行业各个方面共同发展。所以不论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我们都希望参与到BOMA当地的活动中。我们希望通过与BOMA的合作,通过国际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能够带动整个中国保洁行业发展。

卡尔·布朗:非常荣幸BOMA能够选中我们,让我们参与BOMA的行业标准制订。在中国,尤其是在空气质量标准方面是非常缺乏的,没有太多的标准供我们参考。正是这种标准的缺乏导致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在购买空气处理设备时并没有买到正确的设备,或者有的时候疏于维护,最终造成一些很麻烦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加入进来。

邓志超: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业主需要教育,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企业)无能为力,力量比较小,所以希望会有BOMA这样的组织,能够团结更多的供应商、业主以及管理者,让大家在行业中快速地分享经验。标准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上应该是在行业内有很多的分享,然后形成标准。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有快速分享的机制、方法才能够形成行业快速的交流和成长。从价值观上我们认可这个价值,所以作为供应商,或者作为行业的一分子,我们希望在这个大的氛围之下,共同构建更专业化的服务。

《现代物业》:翼虎能源有没有参与能源标准的制订?

邓志超:我们尽量参与BOMA的倡议,尤其在标准这个层面,比如说汉化一些国外比较好的“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会基于自己在国内一些比较新的实践对标准进行修订,这是现在与BOMA共同参与的。

《现代物业》:BOMA在每个领域里面都会有标准。请问庄普顿先生,如何使一些国际化的标准在中国得以实现?

庄普顿:我们帮助BOMA在中国建立标准,并不是说从国外照搬到中国,而是BOMA中国也想根据中国的情况,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保洁标准。国情包括了自然条件、客观条件以及人员的习惯。但不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也好,北美标准也好,在我们看来核心就是四个方面:质量、健康与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服务商管理层对于服务质量的投入。我们利用公司的专业团队参与资助和协助BOMA中国建立保洁标准,帮助BOMA确定整个标准的结构,同时我们也会帮他们分析什么样的北美标准能够落地到中国。

《现代物业》:对于中国,特别是一些北方城市,空气质量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日均值25μg/m3以下视为空气质量达标,而在中国我们将这一数值定为75μg/m3。Vieego参与了空气质量标准的推进,请问布朗先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我们达到北美国家的程度?

卡尔·布朗:加拿大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之所以标准定这么高,是因为人们根本不需要为这件事操太多心,但是在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在加拿大,如果室内比室外温度高4C°,这个时候开窗户PM2.5几乎是零,所以只要开窗户就可以了。但是在中国很不一样。中国冬天烧煤炭取暖,同时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这样的前提下确实很难去比对。国外有很严苛的标准,虽然中国的标准没有国外那么严苛,但是也要比国外治理得更加努力一些。单纯地这样去比较也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也非常荣幸地作为在中国为空气净化贡献的一分子,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的室内空气慢慢与国际接轨。

《现代物业》:北美和中国的标准差异很大,您在接触BOMA标准的过程当中,特别在能源、设施标准当中,怎样设定我们自己的标准,让我们自己的标准一步一步达到最理想的标准化状态?

邓志超:因为建筑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阶段。中国标准与北美标准、欧洲标准相比较,差异来源于前端也就是建设阶段的标准化程度。中国的市场非常不标准,包括管理、交付等环节,所以很难要求在运维阶段能够拿标准的流程或方法去套用。这种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外的标准进来以后,你会发现有很多假设不存在,没办法落地。所有的标准都有一个假设条件,可能这个假设条件目前在国内没有。所以我们现在补充的内容,或者说针对性的一些对于标准的工作,就得从完善这些假设开始,而完善假设又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事情,每个项目的假设条件边界都不太一样。在这部分我看不到快速标准化的办法,我们只能依靠行业内有共识的人来推动。比如大的业主方有意识地形成大的联盟,共同推动一些标准建设的工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共同推动一些前端标准化,把假设条件落实到位,我们才能做后面(运维)的标准。所以现在单独看能源的标准或者其他的标准都很模糊,都很难落地。

《现代物业》:未来跟BOMA中国的合作希望从哪些方面继续推进?

庄普顿:BOMA的标准在2015年刚颁布。大家都知道,一个行业的转变,或者说一个标准的颁布,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能完成。这个标准是第一版,它会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加强。我们和BOMA中国一起推动这个标准在中国的落地实施,也是推动整个行业向标准化去发展、改进,能够给客户提供标准的服务。所以继续使标准落地、实施可能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

卡尔·布朗:BOMA有很多的标准,比如说空气质量标准,它有一半的内容是从加拿大引用过来的,这个标准目前在中国来讲还不是百分百适用,落地没有那么简单——包括从设备的选择、安装,最后到运转、维护,是一个闭环。空气质量标准与能源管理标准、保洁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更多的内容放进去,现在的细节还是远远不够。

邓志超:我觉得通过BOMA这个平台可能会寻求一些跟业主方的合作,还有就是持续会做一些标准的引入,包括DEPC(一个节能框架模型)。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年1期/总380期)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