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住宅小区智能化的两大误区
住宅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近年来已成为商品房销售的一个卖点和亮点。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的业主都很注重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开发商把它作为一个卖点好销,业主觉得花钱买到了安全值得。然而,冷静地看待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在住宅小区智能化的配置和使用上存在着两大误区。
误区之一:住宅小区智能化配置上的不完备性
智能化起源于美国。1984年美国哈特福特市将一座旧式楼改造,并且对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防盗等设备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测控制,为客户提供语音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和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楼。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在智能化大楼出现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住宅小区的公共设备设施、网络和通信系统、物业管理服务等管理系统联结,以及安保、远程抄表(水表、电表、煤气表、暖气表)、停车场、小区周边等全方位的监控,为业主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为目的。
从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楼诞生起,就把智能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也是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消化、来提高,适合国情的智能化技术也日渐成熟。然而,一些住宅小区为了寻找销售上的卖点和亮点,也纷纷打起“智能化管理”的幌子,只是在住宅小区的每个单元内安装了一套独立的可视或非可视对讲门铃,或者安装了一套周界报警系统,诸如其它的门磁、烟感、煤气泄漏等家庭报警、监控系统都没有,就算是智能化了。那只不过是智能化的一小部份,还谈不上是一个子系统。因为国家没有强制性的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的标准,设计部门只能根据开发商的想法去设计,一些开发商也就钻了空子,这种配置上的不完备性,很容易地把业主引进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的误区。
真正意义上的住宅小区智能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一般来说它包括:家居智能化系统、小区网络和通讯系统、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小区对讲系统、小区智能四表远抄系统、小区停车库系统、小区物业管理及一卡通消费系统等。每个子系统都具有一项具体功能。小区智能化管理的配置,还应根据住宅小区的规模大小、档次的高低、业主的需求来确定,既要经济、安全,也要方便、适用。
误区之二:业主使用上的完全依赖性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对小区进行现代化管理。不少业主以为住进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高枕无忧,万无一失。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对智能化完全依赖性的误区。
殊不知再先进的技术、再优良的设备,都是要通过人的操作和管理来实现。离开了人的操作和管理,再先进的技术、再优良的设备,都会是“聋子的耳朵”成为摆设。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技术防范、物质防范与人员防范的关系,还要在建设好一支认真负责、懂技术的管理队伍的同时,业主自身提高操作智能化设施的技能和防范意识。
技术防范、物质防范,都是安全防范中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之所以是一种辅助手段,就是要通过人们来利用它,发挥它的先进、科学、有效的辅助作用,帮助人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判断问题的准确度,防范于未然。通过技术防范、物质防范的辅助手段,提高安全防范的水平,准确、高效地为业主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确实是开发商的初衷和良好的愿望。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共同努力。其一,物业管理企业要在对住宅小区实时监控中,认真操作智能化设备,既要发挥设备的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让人和设备都始终处在正常工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的苗头杜绝在萌芽状态。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来找资料进行分析原因。其二,业主要消除对智能化设备的完全依赖性。要学会使用和操作智能化设备,要主动增强防范意识。尤其是对家庭报警的设备要坚持使用,勤设防、布防。发挥其功能。利用智能化设备架起一座沟通业主与业主之间、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桥梁。共同加强防范,共同建设和谐平安的小区。
虽然,在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中存在一些误区。但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应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地制定强制性的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标准,逐步完善、合理规范,进一步提高住宅小区的科技含量。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更广泛地为住宅小区的业主服务,推动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水平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