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民:文艺范企业家有魄力

《城市开发》物业版 2014-01-26 14:18

张一民曾作诗一首:“大道酬勤为事业,宽容求真爱生活,积善成德永修身,毕生追求勤、真、德。”他说,这首诗是自己人生感悟的最好概括。

做过泥瓦匠,当过小学教师,会篆刻,喜品茶,长期读《小说月报》,这些是张一民的写照。在业界,科瑞物业的品牌打造总与变革创新息息相关:联合重组,“借鸡生蛋”实现资质跨越升级;管作分离,变传统物业运作模式为专业管家服务;战略转型,利用信息化手段向现代服务业大胆探索我们不免好奇,成就这样一家创新企业的幕后推手会是怎样的一位狂沙淘金者?本文就带您走近科瑞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瑞物业)总经理张一民,品味这位企业家用时间和智慧酿就的人生美酒。

农场生活,砥砺心智

从小学到中学,张一民有个绰号叫“老头子”。这并不是说他人长的老气,而是因为张一民的家庭管教很严。“从小自己只知道要做好孩子,埋头读书,因此性格变得很沉闷。加上性子急,说话频率快,有时心急火燎还会发生口吃,同学们都笑我像个老头子。”但其实张一民却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

1974年中学毕业时,张一民进外国语学院的机会被人“暗渡陈仓”,满腔热情被一盆冷水扑灭,深感郁闷。后来张一民被分配到崇明农场工作。“记得那是1975年4月5日,清明节细雨纷纷,妈妈给了我10元钱送我去崇明,上船后我头都没有回,到了农场以后,眼睛里看到是一片荒凉,想想要在岛上待一辈子,有种凄惨的感觉。”

但在农场工作让张一民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到崇明后,我被分在工程连,当上了泥水匠,当了工人以后,心态放松了,干完活吃饭,吃完饭睡觉,有空时看看书。”在农场里,张一民买了许多土木工程方面的书籍,憧憬以后能做个建筑师也蛮不错。“我到现在泥水匠的活儿都会做,从一层楼造到三层楼,这个过程很有趣,虽然很累人,但劳动出汗,对灵魂也是一种洗涤。”

从中学开始,张一民就喜欢看书,经常泡在教师阅览室。到了农场后,他又多了一样爱好,就是篆刻。当时书店里没有篆刻方面的书,他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到图书馆把所有的篆体都抄在字典上。说到这里,张一民从抽屉里拿出那本翻得很旧,已经没有封面的《新华字典》。“学习篆刻需要耐心,一方印章从设计、篆刻,好几个小时不能动,但是篆刻时能够静下心来,冷静思考。3年的农场生活,确实磨砺了我的心智。”

“我是农村教育的行家”

在农场工作的第二年,张一民被选拔到工作组担任文书,调查研究整理资料,一年以后被安排回上海进修半年后去农场子弟学校当老师,开始了教学生涯。执教那年正好是1977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张一民把握机会,一年后考上了上海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华师大附属小学任教。“在学校的5年,边教书边在华师大夜大学读书很辛苦,但这5年里,每年寒假、暑假都出去活动,天南海北走,全国各地开会,认识了很多朋友,变成这个行业的专家。”

学了专业又念了大学,张一民的心又开始动了。于是他向校长提出自己还有很多能量,想做一些其他的事。经批准,1985年,张一民调到市教委做农村教育工作。“在教委的7年里,虽然不再教书,但我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还是在农村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里跑。当时上海农村教育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工作量很大,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撰写方案我都参与了,可以说我也是农村教育的行家。”张一民谈到自己担任教师和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时显得不无留恋。

不言放弃,寻找机遇

1992年,上海绿地集团成立,经农委推荐,张一民离开教育行业,担任了绿地集团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办公室文字宣传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在绿地集团,感觉等于从政府机关跳到企业机关,自己有劲使不出。所以到1995年,我向总裁提出想去搞企业,搞真正的经营。正好当时集团新成立了绿地物业公司。集团让我去当了董事长、总经理。”期间,公司主要管了200万平方米集团开发的市政动迁房,还涉足房地产、房产租赁、工艺品雕刻、绿地净水、便利超市。“但由于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所有开发商没有完成的事情都让我们做,实际上是代表开发商解决遗留问题,而不是在做物业管理。”

2000年,绿地集团开发的第一个商品房虹桥新城选聘物业公司,张一民充满信心,希望通过这个商品房的管理使公司跃上一个新台阶。他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最后为了促进销售,集团让世邦魏理仕接管了这个楼盘。“当时有人说,要以利益为纽带,不可能为扶持物业而牺牲销售。等于说我张一民只会管蹩脚的房子,不会管高档楼盘。”张一民感慨万千,“实事求是说,我当时感觉有一种挫败感。甚至不想再做了,机制不行,人不行,企业怎么做得好?甚至都想再回去教书了。但是我这个人不会轻言放弃,从不认输。”

机会最后还是光顾了张一民。2002年,集团要求物业公司进行改革试点,绿地物业歇业分立成4个物业公司,张一民把原有项目全部分给其他3个公司,自己注入100万注册资金,与集团合资成立科瑞物业。“当时有人劝我说风险太大,但我说我已经做好准备了,这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不断变革,变革,风险是有的,但不变革就没有希望。当时就是这种心态,必须断己后路,置之死地才能后生。”

凭着这种心态,2002年初,张一民重砌炉灶,科瑞物业挂牌成立。从农场泥瓦工到教师,从机关到企业,从旧体制走向新的体制,张一民“折腾”了十多年,这个不甘寂寞的人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生七八年要有个变动,我认为可能是一个规律。哪怕不调岗位也要换思路,否则会跟不上发展。”张一民谈起他的人生经验时侃侃不绝。

变革创新,永不满足

当一个人动了成就事业的念头,就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张一民就是这样一个人。科瑞物业刚成立时还是一个尚无资质的小公司,管理面积也只有改制时顺延的10多万平方米。但在张一民的带领下,通过逾十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一个依托市场、服务优质、实现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运作改革的大型物业企业。目前,科瑞物业签约管理的各类物业达1400多万平方米,管理项目在上海地区基础上,已经辐射全国近20个省市和地区。2012年,科瑞又制定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型现代物业服务业的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了致力成为“中国超高层物业管理专家、城市综合体等非居项目专业管家、中高端大型居住项目专业管家、跻身中国物业服务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前十位”的发展目标。

在科瑞发展的逾十年间,张一民主要做了两项改革,企业机制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公司成立半年后才只获得三级资质,这对市场拓展带来很大影响。记得当时苏州新区有个项目招标,对方通知我们去应标,同样应标的还有深圳的一家二级资质企业,另外一家无资质的外资公司。结果我们去了一批人,招标方把方案拆封后对我们说,你们只有三级资质来干什么?还说国内企业必须二级以上,境外企业资质不论。”张一民说起此事还是满脸愤懑。“这事让我们感到,要使企业快速发展必须跨上一个新的平台,于是想了很多办法,还曾考虑过到境外注册公司。”

2004年,科瑞物业实行“借鸡生蛋”,与上海仪房物业经过资产重组完成了两家企业的合并。这次企业机制的改革不仅使科瑞物业提升了企业资质,而且管理层次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我们把握了机遇,实现了企业管理资质的三级跳,一跃成为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这是公司壮大的一次重大转折。这是一次机会,是一个契机,但也是一种眼光。两家企业一组合,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公司发展就一发不可收,管理面积每年都是以100%的比例上升,包括效益也上去了。”

企业机制改变后,张一民开始思考和实践新的管理模式。他在行业内逐步推行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运用前向一体化原理,探索行业市场细分,推行企业供应链战略实践。最值得赞赏的是,他将管理费在1.5元左右的普通楼盘也纳入“管作分离”尝试,成立了到目前市场上也不多的专业设施设备维护服务企业,通过集约化运作和科学控制成本,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1年,科瑞物业还承办了在上海召开的由物业管理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主办的“管作分离”模式研讨会上,张一民就“管作分离”模式研究课题进行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反响。

热爱生活,愉悦快乐

因为自小家里经济条件不很宽裕,张一民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品德。从小学到中学,他口袋里从来没有一分钱的零用钱,穿的衣服也始终是打着补丁。“现在生活好了,但是我不会去大吃大喝。有个朋友给我算命,说我一辈子吃穿不愁,但是发不了大财。我理解,就是不该你赚的钱你是赚不到的。”因此,在企业里,张一民将相关供应商和员工都看成是合作伙伴。不仅在工作中,努力保持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经营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与企业相关受益者的利益平衡,争取做到使股东、员工、服务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赢。“我一直在宣传一个理念,就是要愉快地工作。你到公司里来干什么?应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或者人生价值,假如仅仅为了混日子、为了赚钱,那你不要来。我们公司的价值观念要求员工为体现自身价值而加盟科瑞;通过始终如一的标准化工作、人性化服务、细节化追求,最大限度地使客户满意;以此而愉快,以此而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和岗位报酬的提升机会。”

张一民平时勤于思考,并撰写发表了很多文章。他一直有个梦想,能有机会闲空下来写点东西或者写写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生活觉得很充实。公司的事情终归是忙忙碌碌,但放下工作后事情也很多,自己设立了博客,碰到工作上的事情,会写点感想,有时写些论文发表。”

“我爱好文学,从中学开始到现在,《小说月报》是我一直订阅的一本杂志,当中一些好的文艺作品还是喜欢看。当然最大的梦想是退休以后能静下来,喝喝茶,看看书,写写东西。这两年我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戒掉了烟,还坚持锻炼身体。干物业的人工作很苦,社会对你也不太理解。所以自己要热爱生活,愉悦快乐。碰到问题,要想办法克服,光埋怨没用。”

张一民曾作诗一首:“大道酬勤为事业,宽容求真爱生活,积善成德永修身,毕生追求勤、真、德。”张一民说,这首诗是自己人生感悟的最好概括。

编辑:甘淇涌 李秀梅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