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维修资金成了谁家饭桌上的菜?

物业之家 2012-12-14 09:48

物业维修资金自2003年建立之日起,一直讨论不断。而近日,随着国内首批商品房渐届老化修葺年龄,物业维修资金再度引起关注。其中,维修资金贬值缩水、缺乏监督、调用难等问题备受业主质疑。钱虽然交上去了,但自家房子能否真的“老有所养”却仍是未知数。

何为物业维修资金?这是一笔依据有关法规筹集的用于新商品房和公有住房出售后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之用的专门款项。按照佛山市现行规定,业主在购房时,需一次性缴纳总房价款1%的物业维修资金,不交就无法入住新房。作为房子的“养老金”,这笔专款只有在房子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才能调用,审批手续繁琐又耗时,而且只能动用其增值部分。因此,当物业出现急需修理的问题时,很多业主选择了自己掏钱解决,毕竟远水难救近火。

据了解,涉及物业维修资金的缴纳、使用和管理环节的共有四方,分别是政府监管部门、银行、物业公司和以业主大会为代表的广大业主。在这个权力游戏中,每一方都扮演着有趣的角色。银行作为托管机构,掌控着房子的“养老金”。然而让业主失望的是,钱存在银行里的增值幅度非常有限,远远跑不过CPI上涨速度。在一直亏钱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如何支撑起日后的养老成本?在这个问题面前,银行好比钱权在握的大地主,直接“掠夺”了业主的话语权。

再者就是充当监管力量的地方房管部门。对于这一角色来说,买卖双方纠纷、楼房质量问题等层出不穷,或已无暇也无精力顾及物业维修资金这笔“坏账”。监管的缺席,给部分物业公司私自挪用、滥用物业维修资金提供了可能。而少数唯利是图的物业公司,代替业主大会行使专款使用大权,却没有把钱用到点子上。整个流程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本应获益的业主和楼房,最终成了牺牲品。

也有业主曾经尝试维权,广州荔湾区金盈居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楼盘。三年来,业主们费尽全力,试图把部分基金投到国债市场中,为其保值。但最终管理部门以国债收益不如银行利息为由,拒绝了该申请,业主的“逆袭”没有成功。有关人士分析称,商品房产权长达70年之久,考虑到维修资金有限,必须“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据了解,我国普通住宅设计寿命一般只有50年,假如房子的设计和施工不严谨,恐怕连50年都熬不过。而从另一个角度,依照目前人们的收入增长情况和消费习惯来看,大多数家庭在50年后可能早已换了新居。这样一来,希望首次缴纳的维修资金能够“长用长有”的想法就更加站不住脚。

笔者认为,物业维修资金的管理是一项涉及面极广、追踪和监管难度相对较大的工作,空谈制度如何完善似乎有些天马行空,但至少,希望资金调用的审批标准能更人性化,将门槛适当降低,同时缩短整个流程和出台相关应急措施。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还只是首批商品房即将届满20年楼龄的初次考验,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笔者认为,对于不久将来的房屋集体老化期,有关部门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收藏
感谢您的支持
您已经点赞过了
收藏成功,到个人中心查看
请登录后使用!